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全面探讨巴蜀哲学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蜀学与经学相结合之发展脉络、巴蜀哲学之特色 、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蜀汉经学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历史地位,以及对巴蜀哲学与文化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人物思想的梳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巴蜀哲学与文化的意义、价值与特质,巴蜀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涵互动及其意义。客观概括总结了巴蜀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包括:以儒为本,融会三教,吸取诸家之长,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重经学,兼采汉宋,沟通训诂与义理;重躬行践履、实事实功;重人情,道欲、性情相结合;综合创新,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爱国献身,批判专制,与时俱进等。这体现了蜀学的博大精深与融贯超越、求实进取的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和吸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蜀学文库》编委会
总序
序
蜀学与经学相结合之发展脉络
一 蜀学的起源
二 蜀学与经学的结合
三 蜀学与经学相结合的发展脉络
巴蜀哲学之特色
一 融会儒、道、佛三教,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
二 重躬行践履、实事实功
三 重经学,超越旧说,勇于创新
四 重人情
五 批判专制,与时俱进
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一 汉代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二 蜀汉至隋唐五代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三 两宋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四 元明清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五 近现代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扬雄的道统思想及其在道统史上的地位
一 扬雄的道统思想
二 坚守圣人之道,批评诸子
三 在道统思想史上的地位
蜀汉经学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 发展趋势:由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再到二者结合
二 特点:谶纬学盛行,儒道融合
三 地位:对后世蜀学与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赵蕤与其《长短经》
一 六经与治道相结合
二 兼收并蓄,融合诸家
三 批判封建专制
四 在蜀学史上的地位
李鼎祚与其《周易集解》
一 “权舆三教,钤键九流”
二 重象数,汇集各家注释
三 重天道亦重人事
四 象数与义理结合
五 以儒为本,“共契玄宗”
六 在易学史上的影响
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
一 会同蜀、洛,促进了巴蜀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 贯通经学与哲学,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 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二者互动之意义
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
一 龙昌期杂糅诸家的思想
二 章詧调和儒、道的思想
三 融合儒释道的三苏蜀学
四 张商英调和三教的思想
五 李石的三教融合思想
三苏蜀学探讨
一 提倡义理,批评汉学
二 三苏蜀学的哲学思想
三 三苏蜀学的三教合一倾向
张商英三教“鼎足之不可缺一”的思想
一 唐宋以来三教融合互补思想
二 张商英的三教融合论
首届张栻学术讨论会综述
一 张栻思想的特色、成就和贡献
二 张栻在宋代理学思潮中的地位
三 张栻思想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张栻反对“四风”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 反对流于“虚文”的形式主义
二 反对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官僚主义
三 反对享乐主义
四 “毋从事于奢靡”,反对奢靡之风
五 现实意义
魏了翁集宋代巴蜀理学之大成
一 魏了翁在理学史上的地位
二 融合蜀、洛,集宋代巴蜀理学之大成
融贯博通,会归于道
一 崇道宗朱,表彰和传播理学
二 经著圣人之心,载圣人之道
三 调和朱陆,重视心学
四 融通三教,“博涉于百氏”
来知德对理学的疑辨及其易学的特点
一 以孔子为源头,疑辨理学
二 来氏易学的特点
费密的中实之道与弘道论
一 中实之道
二 “欲不可禁”
三 弘道论
唐甄的社会批判与革新求实思想
一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二 重视事功,道不离欲
三 “阳明子有圣人之学”
四 “五经者心之迹”“四书者皆明言心体”
刘沅对理学的批评
一 批理学之名
二 批理学道统论
三 批理学心性论
四 批理学知行观
五 结语
廖平与蒙文通
一 廖平经学对蒙文通的影响
二 廖平、蒙文通经学思想之差异
蒙文通经学思想探析
一 继承廖平,阐发师说
二 超越两汉,向先秦讲论
三 汉代经学融会百家而综其旨要于儒家
四 《孔子和今文学》对西汉今文经学的批评
贺麟先生论失节
蔡方鹿巴蜀哲学与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作者简介
巴蜀哲学与文化探讨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蔡方鹿。
得书感谢您对《巴蜀哲学与文化探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