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

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是在1999年出版的国家重点教材——《雷达对抗原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不仅对原书各章内容进行了调整,而且新增了一章,即第9章“对雷达的反辐射攻击”。

  《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系统介绍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系统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等。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雷达对抗的基本定义和分类、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以及雷达侦察干扰设备的基本功能和组成;第2、3章分别介绍对雷达信号频率/频谱、方向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对雷达辐射源无源定位的方法;第4章讨论对雷达侦察信号分选和处理的方法;第5章讨论雷达侦察的作用距离和截获概率;第6、7章分别讨论对雷达的遮盖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第8章讨论干扰机的空间能量和时间计算以及干扰技术;第9章讨论对雷达辐射源的反辐射攻击技术;第10章介绍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可作为信息对抗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专业课教材,也适用于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章节目录

第1章 雷达对抗概述

1.1 雷达对抗的基本概念与含义

1.1.1 雷达对抗的含义及重要性

1.1.2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技术特点

1.1.3 雷达对抗与电子战

1.2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

1.2.1 雷达对抗系统中信号环境的描述

1.2.2 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

1.3 雷达侦察概述

1.3.1 雷达侦察的任务与分类

1.3.2 雷达侦察的技术特点

1.3.3 雷达侦察设备的基本组成

1.4 雷达干扰概述

1.4.1 雷达干扰技术的分类

1.4.2 雷达干扰系统的基本组成

习题一

第2章 对雷达信号的频率测量与频谱分析

2.1 概述

2.1.1 频率测量和频谱分析的作用与主要技术指标

2.1.2 频率测量和频谱分析技术的分类

2.2 频率搜索测频技术

2.2.1 搜索式超外差测频技术

2.2.2 频率搜索方式和速度的选择

2.2.3 射频调谐测频技术

2.3 比相法测频技术

2.3.1 基本工作原理

2.3.2 多路相关器的并用

2.3.3 同时信号的影响

2.4 信道化测频技术

2.4.1 模拟信道化测频技术

2.4.2 数字信道化测频技术

2.5 线性调频变换测频技术

2.5.1 线性调频变换原理

2.5.2 压缩接收机测频系统的基本组成

2.5.3 压缩接收机的测频误差

2.6 声光变换测频技术

2.6.1 基本工作原理

2.6.2 声光变换测频系统的组成

2.6.3 测频误差、 输出波形和主要特点

2.7 对雷达信号的时频分析技术

2.7.1 单个射频脉冲信号脉内时频调制信息的分析

2.7.2 脉组信号时频调制信息的分析

习题二

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3.1 概述

3.1.1 测向定位的作用与分类

3.1.2 测向定位的主要技术指标

3.2 振幅法测向

3.2.1 波束搜索法测向

3.2.2 全向振幅单脉冲测向技术

3.2.3 多波束测向

3.3 相位法测向

3.3.1 线阵干涉仪测向

3.3.2 圆阵干涉仪测向

3.4 短基线时差测向

3.4.1 两元天线的一维时差测向

3.4.2 三元天线的二维时差测向

3.5 对雷达辐射源的定位

3.5.1 单站定位

3.5.2 多站定位

习题三

第4章 雷达侦察的信号处理

4.1 概述

4.1.1 信号处理的主要技术指标

4.1.2 信号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4.2 对雷达信号极化和时域参数的测量

4.2.1 对雷达信号极化的测量

4.2.2 tTOA测量

4.2.3 τPW测量

4.2.4 AP测量

4.3 雷达侦察信号的预处理

4.3.1 无用数据的删除

4.3.2 对已知雷达辐射源数据的预处理

4.3.3 对未知雷达辐射源数据的预处理

4.3.4 预处理机的组成

4.4 雷达侦察信号的主处理

4.4.1 主处理的作用与技术分类

4.4.2 已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

4.4.3 未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

习题四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5.1.1 切线灵敏度PTSS的定义

5.1.2 PTSS的分析计算

5.1.3 POPS的分析计算

5.1.4 PDS的分析计算

5.2 侦察作用距离

5.2.1 侦察方程

5.2.2 侦察的直视距离

5.2.3 侦察作用距离对雷达作用距离的优势

5.2.4 对雷达旁瓣信号的侦察

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

5.3.1 前端的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

5.3.2 系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

习题五

第6章 遮盖性干扰

6.1 概述

6.1.1 遮盖性干扰的作用与分类

6.1.2 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

6.1.3 最佳遮盖干扰波形

6.2 射频噪声干扰

6.2.1 射频噪声干扰的统计特性

6.2.2 射频噪声干扰对雷达接收机和信号检测的影响

6.2.3 射频噪声干扰的产生技术

6.3 噪声调幅干扰

6.3.1 噪声调幅干扰的统计特性

6.3.2 噪声调幅干扰对雷达信号检测的影响

6.3.3 噪声调幅干扰的产生技术

6.4 噪声调频干扰

6.4.1 噪声调频干扰的统计特性

6.4.2 噪声调频干扰对雷达信号检测的影响

6.4.3 噪声调频干扰的产生技术

6.5 噪声调相干扰

6.5.1 噪声调相干扰的统计特性

6.5.2 噪声调相干扰对雷达信号检测的影响

6.5.3 噪声调相干扰的产生技术

习题六

第7章 欺骗性干扰

7.1 概述

7.1.1 欺骗性干扰的作用与分类

7.1.2 欺骗性干扰的效果度量

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2.1 雷达对目标距离信息的检测和跟踪

7.2.2 对脉冲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2.3 对连续波调频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3 对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

7.3.1 雷达对目标角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

7.3.2 对圆锥扫描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干扰

7.3.3 对线性扫描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干扰

7.3.4 对单脉冲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干扰

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

7.4.1 雷达对目标速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

7.4.2 对测速跟踪系统的欺骗干扰

7.5 对雷达AGC电路的欺骗干扰

7.5.1 跟踪雷达的AGC电路

7.5.2 对AGC控制系统的欺骗干扰

习题七

第8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8.1 单部有源干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

8.1.1 单部有源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8.1.2 分布组网式有源雷达干扰系统的基本组成

8.1.3 有源雷达干扰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8.2 干扰系统的有效干扰空间

8.2.1 单部干扰资源对单部雷达的基本干扰方程

8.2.2 多部干扰资源对多部雷达的有效干扰空间

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与效果监视

8.3.1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

8.3.2 干扰效果的监视

8.4 载频移频技术

8.4.1 调相移频技术

8.4.2 IQ调制移频技术

8.5 数字射频存储(DRFM)干扰技术

8.5.1 DRFM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8.5.2 DRFM的读写方式

8.5.3 DRFM的干扰调制

习题八

第9章对雷达的反辐射攻击

9.1 概述

9.1.1 反辐射攻击的作用与主要技术要求

9.1.2 反辐射攻击的系统组成与分类

9.2 反辐射导引技术

9.2.1 反辐射导引设备的基本组成

9.2.2 反辐射导引的信号处理

习题九

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10.1 箔条干扰

10.1.1 箔条干扰的基本原理

10.1.2 箔条的战术应用

10.2 反射器

10.2.1 角形反射器

10.2.2 龙伯透镜反射器

10.3 假目标与雷达诱饵

10.3.1 假目标

10.3.2 雷达诱饵

10.4 目标隐身技术

习题十

参考文献

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是2012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国庆。

得书感谢您对《雷达对抗原理(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话移动通信第2版 电子书
通信类科普读物,在充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框架之余,将移动通信的神奇与精彩展示给读者朋友。 大话移动通信主要面向初入移动通信领域,或已有一定基础,希望进一步完善自己移动通信知识框架的读者,希望为大家解决学习移动通信知识过程中的以下难题: ·怎么学习移动通信知识 ·学习哪些移动通信知识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背后的原因与动力
爱上单片机(第4版) 电子书
适读人群 :电子爱好者 单片机技术初学者 单片机相关专业师生 《无线电》杂志作者杜洋出品 国内单片机爱好者圈子里的有影响力人物 一本有生命力的单片机学习图书 畅销10年,累计销量突破3万册 不仅学技术,还能获得人生指导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可见光通信新型发光器件原理与应用 电子书
目前国内尚没有全面总结讨论适用于可见光通信的光源器件发展的图书。 本书取材新颖,内容翔实,集成了国际上氮化物发光器件领域全前沿的热点方向与研究成果。 本书重点分析了新型器件的电学与光学特性,并讨论了不同器件对于可见光通信应用中所具有的显著优势。
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准确性。理论的结果必须用实验来检验,而天线参数的测量正好可以作为检验天线设计好坏的基础。在新型天线的研制中,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检验理论阶段的手段,又是独立的研究方法。本书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成 的,书中的测量方法都是由实际天线测量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解决了许多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课题。 2.广泛性。全面介绍天线的测量。从频率上讲, 低频率从几十兆赫兹,到毫米波(40GHz);从类型来讲,天线的类型包括面天线、线天线等各种形式的天线;从测量方法上讲,既有较原始的测量方法也有目前的计算机控制自动测量。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国5亿个手机用户数还将增大,基站天线的市场空间相当广阔,已引起三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本书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测量。 3.实用性。各章节内容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典型测量案例分析,贴近工程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参照具体操作方法,完成工程实际任务。 4.先进性。本书介绍的天线测量系统、仪器都是国内外知名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可拓展性等代表着天线测量的发展方向。 5.规范性。书中内容撰写规范,涉及的标准、协议、接口等符合国内国际标准。
无线通信仪表与测试应用(第3版) 电子书
1.实用性。本书以作者在测试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为依托,配合图形和操作实例介绍仪表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先进性。作者多年来参与我国无线通信测试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执行,深刻把握技术前沿,为本书精选典型的测试实例。 3.普遍适用性。本书所介绍的仪表新旧结合,以国内普遍使用的产品为主、兼顾国际知名厂商和国产仪表,具有普适性、代表性。 4.易学易用性。本书的指标介绍删繁就简、操作介绍简明清晰、测试实例典型翔实。知识结构体系化,便于读者学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