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广泛、深入浅出,强调基本概念,重视数学分析,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对抗及相关专业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资料和各级军事指挥员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作者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长期从事雷达对抗技术和设备研究,对雷达对抗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有较深入广泛的研究。

章节目录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前言 1

1.1.1一般概念 1

1.1.2干扰有效性的定义 2

1.1.3研究目的 3

1.2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 4

1.2.1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

1.2.2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6

1.2.3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 7

1.3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 9

1.3.1研究内容简介 9

1.3.2建模方法 10

主要参考资料 11

第2章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 12

2.1信号环境 12

2.1.1引言 12

2.1.2脉冲密度 13

2.1.3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 15

2.1.4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 17

2.2电波传播媒介 19

2.2.1引言 19

2.2.2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 20

2.2.3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 23

2.2.4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 24

2.3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 25

2.3.1引言 25

2.3.2杂波特性 26

2.3.3反射系数 29

2.4雷达目标 33

2.4.1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 33

2.4.2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 38

主要参考资料 40

第3章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 41

3.1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 41

3.2搜索雷达 43

3.2.1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4

3.2.2搜索雷达的性能 49

3.3单目标跟踪雷达 57

3.3.1跟踪雷达的组成 57

3.3.2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58

3.3.3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 60

3.3.4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 62

3.3.5跟踪雷达的性能 66

3.4多目标跟踪雷达 75

3.4.1多目标跟踪原理 75

3.4.2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 76

3.5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 78

3.5.1基本构成模型 78

3.5.2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 80

3.5.3雷达网的四抗能力 83

3.6雷达的抗干扰措施 85

3.6.1引言 85

3.6.2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 86

3.6.3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 89

3.6.4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 91

3.6.5脉冲前沿跟踪技术 94

3.6.6抗箔条干扰的技术 98

3.7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 101

3.7.1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 101

3.7.2干扰方向失配损失 106

3.7.3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 108

主要参考资料 111

第4章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 112

4.1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 112

4.1.1雷达支援侦察 113

4.1.2雷达干扰 116

4.1.3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21

4.1.4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 124

4.2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 126

4.2.1引言 126

4.2.2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 127

4.2.3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 129

4.2.4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 136

4.2.5识别概率 150

4.2.6引导概率 153

4.2.7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 155

4.3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 160

4.3.1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 160

4.3.2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 163

4.4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 165

4.5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 166

4.5.1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 166

4.5.2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 168

主要参考资料 169

第5章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 170

5.1武器及其目标 170

5.1.1武器对目标的分类和作战效果的表述形式 170

5.1.2武器的种类和命中概率的定义 173

5.1.3命中概率的计算方法 174

5.1.4目标的易损性和摧毁概率 184

5.2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控制的武器 190

5.2.1武器的种类、组成和发射或投放方式 190

5.2.2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对抗措施 193

5.3武器的作战能力 197

5.3.1威力范围 197

5.3.2命中或摧毁能力 198

5.3.3修正发射偏差的能力 201

5.4武器控制系统或武器系统 205

5.4.1武器控制系统的种类和基本构成 205

5.4.2火控系统 207

5.4.3战术指控系统 212

主要参考资料 218

第6章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评估准则 219

6.1信息和接收信息量准则 219

6.1.1信息和接收信息量的基本概念 219

6.1.2干扰效果与接收信息量的关系 222

6.2评价干扰装备优劣的信号准则 234

6.2.1评价遮盖性干扰装备优劣的信号准则 234

6.2.2评价欺骗性干扰装备优劣的信号准则 244

6.3评价干扰技术组织、使用优劣的准则 248

6.3.1评价干扰技术使用优劣的通用准则 249

6.3.2干扰技术的组织、实施方法 252

6.4压制系数和功率准则 257

6.4.1压制系数的定义和建模方法 257

6.4.2影响Fi的因素及其数学模型 264

6.4.3R1和Kj0的数学模型 278

6.4.4遮盖性样式干扰目标检测器的压制系数 279

6.4.5其他压制系数的数学模型 287

6.4.6用功率准则评估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条件 290

6.5战术运用准则 291

6.5.1作战效果与干扰效果 292

6.5.2评价雷达对抗装备组织使用策略优劣的准则和方法 293

6.5.3表示干扰效果的参数及其评价指标 298

6.6同风险准则 300

主要参考资料 302

第7章遮盖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 304

7.1前言 304

7.2有源遮盖性干扰样式的种类、干扰作用原理和特点 305

7.2.1有源遮盖性干扰样式的种类 305

7.2.2遮盖性样式的干扰作用原理和干扰现象 310

7.2.3遮盖性干扰样式的特点 315

7.3干扰目标检测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15

7.3.1引言 315

7.3.2信干比或干信比 317

7.3.3检测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328

7.3.4最小干扰距离及干扰有效性 330

7.3.5压制扇面及干扰有效性 333

7.3.6压制区、压制区边界方程和有效掩护区 342

7.3.7分布式干扰系统的压制区和干扰有效性 352

7.3.8用干扰等效辐射功率评估干扰有效性 358

7.4对参数测量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360

7.4.1引言 360

7.4.2引导概率的定义 361

7.4.3参数测量误差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362

7.4.4干扰参数测量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64

7.5跟踪器对运动目标和遮盖性干扰的响应 374

7.5.1跟踪器对运动目标的响应 374

7.5.2跟踪器对遮盖性干扰的响应 377

7.6跟踪误差与前置角误差 379

7.6.1引言 379

7.6.2跟踪误差与前置角误差 379

7.6.3前置角误差的概率分布 384

7.7遮盖性样式对跟踪雷达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386

7.7.1引言 386

7.7.2“滑动”跟踪条件 387

7.7.3滑动跟踪状态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389

7.7.4非滑动跟踪状态下的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94

7.7.5作战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96

7.8箔条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03

7.8.1箔条干扰特点 403

7.8.2箔条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04

7.9遮盖性样式对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411

7.9.1引言 411

7.9.2辐射源截获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412

7.9.3辐射源识别和告警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414

7.9.4引导干扰的概率和受干扰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416

7.9.5引导反辐射武器的概率和目标受攻击的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419

7.10对抗反辐射武器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20

主要参考资料 423

第8章欺骗性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 424

8.1欺骗性干扰样式的种类和特点 424

8.2欺骗性样式干扰跟踪器的原理 425

8.2.1质心跟踪器及欺骗干扰原理 426

8.2.2面积中心跟踪器和欺骗干扰原理 428

8.3拖引式欺骗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31

8.3.1拖引式欺骗干扰的实施步骤 431

8.3.2拖引式欺骗干扰成功的基本条件 434

8.3.3跟踪误差与干信比和拖引量的近似关系 441

8.3.4拖引式欺骗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43

8.4单点源非拖引式角度欺骗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57

8.4.1倒相和扫频方波的干扰原理 458

8.4.2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61

8.5雷达诱饵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65

8.5.1配置关系和干扰原理 465

8.5.2诱饵有效干扰跟踪雷达的条件、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67

8.5.3诱饵干扰雷达武器控制阶段的条件、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76

8.6两点源和多点源欺骗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485

8.6.1相参两点源干扰效果和有效干扰条件 485

8.6.2非相参闪烁两点源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89

8.6.3多点源角度欺骗干扰技术、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00

8.7多假目标的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03

8.7.1多假目标的干扰原理和干扰作用 504

8.7.2获得多假目标干扰效果的条件 505

8.7.3多假目标干扰雷达的构成和使用条件 510

8.7.4多假目标干扰跟踪雷达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14

8.7.5多假目标干扰搜索雷达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15

8.8欺骗性样式干扰雷达支援侦察设备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26

8.8.1欺骗性干扰的作用原理和表示干扰效果的参数 527

8.8.2辐射源截获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528

8.8.3辐射源识别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531

8.8.4告警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533

8.8.5引导干扰和反辐射攻击的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534

8.9多假目标干扰反辐射导引头的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36

8.10反辐射武器的特殊对抗措施、对抗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38

8.10.1对抗效果及对抗有效性的一般数学模型 539

8.10.2反辐射导弹的特殊对抗措施及作用原理 540

8.10.3雷达关机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42

8.10.4雷达诱骗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44

8.10.5有源诱饵阵的对抗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47

主要参考资料 556

第9章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57

9.1引言 557

9.2确定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方法 558

9.2.1依据战术运用准则确定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59

9.2.2用同风险准则确定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60

9.2.3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63

9.3作战效果的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65

9.3.1摧毁概率或生存概率评价指标 566

9.3.2杀伤距离或脱靶距离评价指标 567

9.3.3命中概率或脱靶率评价指标 569

9.3.4摧毁所有目标的概率和摧毁目标数评价指标 570

9.3.5摧毁目标百分数或生存目标百分数评价指标 571

9.4遮盖性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71

9.4.1干扰有效性的检测概率评价指标 572

9.4.2最小干扰距离评价指标 575

9.4.3干扰有效性的压制扇面评价指标 581

9.4.4干扰有效性的等效辐射功率评价指标 583

9.4.5遮盖性干扰有效性的参数测量误差评价指标 584

9.5箔条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87

9.6欺骗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88

9.6.1引言 588

9.6.2拖引式欺骗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89

9.6.3点源非拖引式角度欺骗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92

9.6.4其他角度欺骗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94

9.6.5诱饵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95

9.6.6多假目标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96

9.7雷达支援侦察的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600

9.7.1告警概率的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600

9.7.2引导概率的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602

9.8反辐射武器的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603

主要参考资料 604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是2017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崔炳福。

得书感谢您对《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智能城市:智能化定义未来之城 电子书
智能城市发展全面解析,多视角展现复杂系统逻辑,适合信息化人员阅读。
5G应用技术与行业实践 电子书
5G技术及应用:通用基础技术与垂直行业解析
光传送网 OTN 技术、设备及工程应用 电子书
本书由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联合编写,内容翔实,既注重OTN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又面向工程实际应用,对于从事光通信行业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识图入门视频精讲 电子书
系统的视频辅导:书中视频具有系统性,每小节开始前有视频辅导课程,先学习视频内容再学习图文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 视频与图文内容同步:230个教学视频贯穿全书,时长约1100分钟。视频内容讲解与图文的内容同步。 图文细说:图文内容讲解详细,以图解文,易学易看易懂。文字加粗的方法突出显示知识要点,指示学习重点。图书与视频完美结合的学习效果远超只读书本 重点和难点内容:书中设有各种提示内容小模块帮助读者理解和巩固重点和难点。 学习收获:读者不仅能学会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分析,还能学会电路分析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拓展读者的思维。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电子书
作者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战术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在科研一线承担通信装备的总体设计与型号研制任务,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军第 一代战术通信网络、国内第 一部软件无线电台等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我军战术通信的发展战略、体制论证、系统仿真、综合集成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从事战术通信研究的成果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