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魏晋玄学发展概述和对郭象哲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前四章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后十二章论述了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郭象生平史实、哲学方法、哲学体系、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对郭象与向秀、裴頠、王弼、张湛等同期玄学哲学家的思想作了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汤一介,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绪论

第一章 论魏晋玄风

一、何谓“魏晋玄学”?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

第二章 研究魏晋玄学的资料问题

第三章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评价问题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

二、魏晋玄学的评价

第四章 魏晋玄学发展的历史(上)

一、正始时期的玄学

二、竹林时期的玄学

第五章 魏晋玄学发展的历史(下)

一、元康时期的玄学

二、东晋时期的玄学

三、唐初重玄学

第六章 郭象的生平与著作

第七章 郭象与向秀

第八章 郭象与裴頠

一、“有始”与“无始”

二、“外资”与“独化”

三、“无为”与“有为”

四、“入世”与“超世”

第九章 郭象的《庄子注》与庄周的《庄子》

一、关于“自性”的问题

二、关于“无为”的问题

三、关于“圣人”的问题

四、关于“无”的问题

第十章 郭象的《庄子注》与《庄子》的旧说

第十一章 郭象的哲学方法

一、寄言出意

二、辩名析理

三、否定的方法

第十二章 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上)

一、关于“有”与“无”的问题

二、关于“动”与“静”的问题

三、关于“知”与“无知”的问题

四、圣人“可学致”与“不可学致”的问题

第十三章 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下)

一、“(命)理”与“自性”

二、“独化”与“相因”

三、“无待”与“有待”,“无为”与“有为”

四、“顺性”与“安命”

第十四章 郭象与王弼

附录 有关郭象的生平和著作的资料

参考书目

第三版后记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汤一介。

得书感谢您对《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心学与心理建设 电子书
本书是心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心理建设与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的论文集,收入论文30余篇。与会专家的论文围绕孙中山思想、心学、孙中山的“心理建设”与心学的关系几个方面展开研讨,研讨的核心是孙中山“心理建设”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价值。专家学者们的论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忧国、忧民、忧天下,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与建议。
古代神话与早期民族 电子书
本书依据文献资料、文化遗存、考古发掘等相关数据与信息,在充分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剖析了古代神话的传播流变与早期民族迁徙融合的契机、原因、进程、规律、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神话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为当代民族精神的培育塑造服务。
逻辑与哲学的交融 电子书
本书选取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分析哲学的最新研究论文,分为“弗雷格”“克里普克”“威廉姆森”“哈克”四个专题。其中“弗雷格”专题的三篇译文是国外学者对弗雷格哲学当代价值的再发现,“克里普克”专题的三篇译文是克里普克继历史因果理论之后创立的新的哲学理论。威廉姆森与哈克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哲学教授,他们所撰写的研究论文反映了国外分析哲学的前沿动态。
潘茂名研究与综述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潘茂名的游学生涯、潘茂名的故事传说、潘茂名签语101条最新注释、关于潘茂名的古籍文献记载、关于潘茂名的文物古迹、历代关于潘茂名的文艺作品、“潘茂名文化”的概念及内涵等。
形象塑造与化妆技巧 电子书
本书从仪容、仪表塑造及化妆技巧入手,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全面、系统地对人的外在形象设计与塑造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本书分为6个项目,项目1为化妆概述;项目2为皮肤的特征与护理方法;项目3为化妆色彩;项目4为化妆的基本步骤与方法;项目5为局部矫正的化妆技巧;项目6为常见的妆容。本书适合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形象塑造与化妆技巧类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员工岗前、在职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