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智能化生产运作管理水平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和案例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传统制造模式内涵和制造新模式的特点基础上,系统性地阐述了制造模式创新原理和驱动要素,提出了制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演化和决策模型,回顾了中国企业实施制造新模式的概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未来制造新模式的知识体系,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案例支持。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全面细致,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纵览制造模式创新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还可推广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等方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本书不仅能够帮你纵览制造模式创新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还可推广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等方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和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江志斌,国际知名工业工程学者。1982年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先后在丹麦、加拿大、中国香港留学,于199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工程管理),199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2007-2014),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慕课推进办主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主任、长三角服务科学与企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美物流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为国际工业工程师学会会士(IIE Fellow)及国际电工学会(IEEE)高级会员;曾任国际工业工程师学会北京分会主席,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工业工程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办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讲的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生产计化与控制》被评为精品课程,2007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先后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9年被评为上市名师;领衔的工业工程系列骨干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教学团队。2013年获精品课程(导论类)和来华留学生精品课程各一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智能制造系列丛书编委会名单
Foreword 丛书序1
Foreword 丛书序2
Preface 前言
第1章 传统制造模式概述
1.1 制造模式内涵
1.1.1 “小制造”与“大制造”
1.1.2 制造系统定义与特征
1.1.3 制造模式的定义
1.2 制造模式发展回顾
1.2.1 制造及制造模式的演变
1.2.2 制造模式发展的意义
1.3 制造模式创新浪潮
1.3.1 新一轮工业革命
1.3.2 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制造模式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制造新模式概述
2.1 制造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
2.1.1 效率与质量之间的平衡
2.1.2 批量与定制之间的平衡
2.1.3 自动化设备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平衡
2.1.4 数据模型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平衡
2.2 制造模式创新的外部驱动
2.2.1 社会要素
2.2.2 经济要素
2.2.3 环境要素
2.2.4 技术要素
2.3 制造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2.3.1 产品多样化需求
2.3.2 客户定制化需求
2.3.3 合作全球化需求
2.3.4 生产透明化需求
2.3.5 能耗低碳化需求
2.4 新技术对制造新模式的支撑
2.4.1 先进制造技术
2.4.2 新信息技术
2.4.3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2.4.4 先进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制造新模式演化过程影响要素的分析
3.1 先进制造技术对演化过程的影响
3.1.1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路线
3.1.2 先进制造技术对演化过程的促进作用
3.1.3 先进制造技术对演化过程的潜在风险
3.2 新信息技术对演化过程的影响
3.2.1 新信息技术发展路线
3.2.2 新信息技术对演化过程的促进作用
3.2.3 新信息技术对演化过程的潜在风险
3.3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演化过程的影响
3.3.1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线
3.3.2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演化过程的促进作用
3.3.3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演化过程的潜在风险
3.4 先进管理技术对演化过程的影响
3.4.1 先进管理技术发展路线
3.4.2 先进管理技术对演化过程的促进作用
3.4.3 先进管理技术对演化过程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第4章 技术变革驱动的新模式
4.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制造
4.1.1 基于大数据的顾客服务模式优化
4.1.2 基于大数据的生产系统优化
4.1.3 基于大数据的质量检测优化
4.2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制造
4.2.1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故障诊断
4.2.2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排产
4.2.3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装配
4.3 基于虚拟现实及仿真技术的制造
4.3.1 基于虚拟现实及仿真技术的供应链管理
4.3.2 基于虚拟现实及仿真技术的生产物流管理
4.3.3 基于虚拟现实及仿真技术的顾客需求管理
4.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制造(智慧制造)
4.4.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控机床管理
4.4.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排产管理
4.4.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
参考文献
第5章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5.1 绿色、低碳制造
5.1.1 绿色设计
5.1.2 产品生命周期设计
5.1.3 绿色制造
5.1.4 低碳制造
5.2 考虑供应链经济效率的制造
5.2.1 低碳供应链
5.2.2 闭环供应链
参考文献
第6章 制造与服务融合的新模式
6.1 制造与服务融合的特征
6.1.1 时代特征
6.1.2 环境特征
6.1.3 经济特征
6.1.4 产品特征
6.2 服务型制造的体系架构
6.2.1 集成产品研发管理
6.2.2 生产系统再造
6.2.3 混合供应链管理
6.2.4 供应商风险防控
6.3 服务型制造实施过程中的演化模型
6.3.1 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要素分析
6.3.2 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演化模型
6.3.3 不同行业演化模型的具体分析
6.3.4 应用数据分析及模型改进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因素综合的新模式
7.1 创客与协同创新制造
7.1.1 创新2.0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7.1.2 创客:创新2.0的主体
7.1.3 创新2.0视野下的协同创新
7.1.4 众创:创新2.0视野下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和前景
7.1.5 创新2.0视野下的协同创新前景
7.1.6 创新2.0与工业4.0
7.2 以人为本的制造
7.2.1 以人为本,建立制造强国
7.2.2 以人为本是发展智能制造的主线
7.2.3 智能制造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7.3 其他新模式
7.3.1 社群化制造
7.3.2 增材制造
7.3.3 云制造
7.3.4 网络化制造
参考文献
第8章 制造新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决策模型
8.1 制造模式-企业环境匹配度的定义
8.1.1 制造模式与企业环境的相关性
8.1.2 制造模式-企业环境匹配度的重要性
8.1.3 制造模式-企业环境匹配度关注的问题
8.2 企业实施制造新模式的价值评估
8.2.1 价值评估要素
8.2.2 价值评估方法
8.2.3 价值改进措施
8.2.4 制造模式决策
8.3 制造模式-企业环境匹配度模型
8.3.1 匹配度模型组成
8.3.2 匹配度模型分析
8.3.3 价值改进措施
8.4 匹配度模型的实证研究
8.4.1 匹配度模型研究对象选取
8.4.2 匹配度模型研究方法选择
8.4.3 基于匹配度模型的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国企业实施制造新模式的概况
9.1 中外企业在实施制造新模式的对比分析
9.1.1 基于国际著名企业的制造新模式标杆分析
9.1.2 基于国内著名企业的制造新模式标杆分析
9.1.3 中外企业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9.2 中国企业实施制造新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9.2.1 经济转型的需要
9.2.2 中国制造2025
9.2.3 企业生存发展需要
9.3 中国企业实施制造新模式的成果及问题
9.3.1 海尔互联工厂创新与实践模式
9.3.2 自控所打造信息化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9.3.3 企业实施新制造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9.3.4 新制造模式下供应链管理问题
9.3.5 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面临的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未来制造新模式:理论、模式及实践是202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乐飞。
得书感谢您对《未来制造新模式:理论、模式及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