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道德是一个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一旦形成,便会牵涉依据其进行的各种道德判断。
内容简介
道德是一个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一旦形成,便会牵涉依据其进行的各种道德判断。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忠与奸、正与邪、是与非、对与错都是我们对人、对事所形成的道德判断;反过来,这些道德判断又将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动。本辑收录的八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道德判断领域的最新发展内容,介绍了该领域中新的研究范式,并探讨了本土文化背景下一些道德观念的发展与演进。
作者简介
作者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主编简介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道德判断与文化
道德事件测量与CAD模型的验证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1:道德事件量表题目筛选与CAD模型的初步验证
三 研究2:道德事件量表的修订与CAD模型验证
四 讨论与结论
1993~2008年公众对公正关注的变化与群体事件的关系
一 Google Ngram Viewer介绍及相关研究
二 群体事件的相关理论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结论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子女角色义务对冲突后亲子关系恢复之影响
一 引言
二 前导研究:子女角色义务之内涵
三 研究一:子女角色义务类型之具体内涵
四 研究二:角色义务影响冲突后关系复原
五 综合讨论
文化与心理互构中的两种公私观探析——一项有关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公私观嬗变及其下的公私实践的预备性研究
一 前言
二 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探析
三 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探析
四 总结与展望
共同道德生活的心态:个体道德行为和对他人道德容忍的考察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道德
二 道德重建与社会心态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论
五 讨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社会正念及其与道德关系的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0辑)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宜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0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