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毒身体知道: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

情绪的毒身体知道: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读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摆脱心理困扰

  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不良情绪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

  发各种身体疾病。如肚子上的脂肪是心烦气躁的集合体,皮肤问题跟想太多有关,小腿出问

  题,通常意味着对人生迷茫……

  百病由心生,身体的症状是在提醒我们“为自己而活”的讯号

  生气、烦躁→影响肝脏运作,导致排毒不顺

  可能症状:痔疮、指甲剥离、贫血、经期不固定、腰痛、牙龈发炎、眼睛疲劳、浅眠多梦。

  焦虑、想太多→伤害胃、脾脏、胰脏等消化系统

  可能症状:反胃、腹痛、胃胀气、消化不良、腹泻、荨麻疹、蛀牙、带状疱疹、经血量多、经痛。 悲伤、孤独→影响肺和呼吸系统

  可能症状:便秘、气喘、花粉症、感冒、鼻塞、流鼻涕、喉咙痛、咳嗽、畏寒、右肩痛。

  忧郁、没精神→影响心脏及循环系统

  可能症状:失眠、倦怠无力、打呼、严重健忘、心悸、心律不齐、左肩痛、手脚冰冷。

  恐惧、提心吊胆→妨碍肾脏运作,导致肾气下泄

  可能症状:耳鸣、重听、眩晕、白发、脱发、前列腺炎、尿频、脚踝扭伤、腿部浮肿。

  简单小动作,启动身体自愈力,跟生气、焦虑、悲伤、孤独、忧郁、恐惧等说

  再见

  从身体找到控制情绪的开关。揉揉小腿肚,摆脱爱拖延;肩膀松一松,告别不自信;慢慢深

  呼吸,吐出坏情绪;放松双手,可以改善脖子僵硬,释放忌妒和压力,还能保养双手……

  28余年心理学和医学、超过30000名病患实证

  作者是日本著名心理咨询师,将东方哲学、西藏医学、斯坦纳医学、凯西治疗、心灵生理学、

  色彩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协助了30000余名患者解决身体上的烦恼。

内容简介

  肚子上的脂肪是心烦气躁的集合体;皮肤问题跟想太多有关;小腿出问题,通常意味着

  对人生迷茫;便秘其实是爱拖延的体现;尿频是焦虑的体现……作者从30000个病例中得到实证,负面情绪会给带来身体“毒害”,并利用20年工作经验教授如何改变身体的习惯,去除生气、焦虑、悲伤、孤独、忧郁、恐惧等情绪,启动身体自愈力,如:放松双手,可以改善脖子僵硬,释放忌妒和压力,还能保养双手;伸直手臂向前看,紧实上臂肌肉并摆脱犹豫

  不决;抬头挺胸走路,姿势变端正,还能防堵忧柔寡断的想法等。

作者简介

  编著:

  [日]自凝心平,身体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擅长通过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症状来解读其

  心理状态,以协助人改变影响心理的生活方式。

  从事咨询工作至今已超过20年,将东方哲学、西藏医学、斯坦纳医学、凯西治疗、心灵生

  理学、色彩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心理咨询中,帮助超过30000名病患。2008年开设

  自然疗愈力学校,并在日本全国开设讲座和工作坊,为治疗师、教育工作者、医疗人员等提

  供指导。

  译者简介

  萧云菁

  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儿童心理学系学士,临床心理学系硕士。日语讲师,专职于中

  日文双向口笔译工作。曾任日商金融公司总合企划部课长等职,于金融业服务近十年。译有

  《开启高敏感孩子的天赋》等书。

情绪的毒身体知道: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是2021年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日]自凝心平。

得书感谢您对《情绪的毒身体知道: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功能性训练:提升运动表现的动作练习和方案设计 电子书
11类运动专项、95个练习,为运动员、教练员和健身爱好者带来革命性的体能训练方法
家庭医生制度实践——深圳市“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之家”模式的发展 电子书
家庭医生制度是国家医疗制度设计*为核心的一环,但在具体实践家庭医生制度时,我们发现存在很多历史和时间的误会,本书即是将PCMH的理念在我国的发展与变革和创新经验,特别是作为中国改革先锋城市-深圳的PC...
周期训练理论与方法(第6版) 电子书
教练指南:基础理论、周期训练、全面素质训练安排。
学习网课时如何科学用眼防控近视 电子书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对中小学生和家长关心的22个关于“宅家”学习如何保护眼睛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如:如何选择用于长时间网上学习的电子产品?上网课课余时间,如何让眼睛得到有效的休息?如何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居家如何保证每日近视防控所需的“户外活动”?……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大家真正了解学习网课时科学用眼、防控近视的科普知识。本书配有护眼科普动画和预防近视健身操。
最后一支多巴胺 电子书
小小的急诊抢救室,仿佛包含着整个人世间的悲欢喜乐,那些已经、正在、即将被救治的人不仅是一个或数个衰弱的器官,而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医学是理性的,但血脉的割舍参杂了太多感性成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留遗憾,但又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生命是一场学会接受不完美的旅行,悲欢离合本是人生中的寻常经历,然而不曾站在生死临界点做选择的人,一定无法理解关乎生死的选择对人的拷问有多痛苦和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