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

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揭示你我身边“公园”的风景与风云。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

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

本书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及表现,同时也分别反映公园所承担的启蒙、文化、文学、娱乐、政治等功能。

作者简介

作者林峥,2004—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博士学位,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首位本科直升博士生,师从陈平原教授。求学期间,历年荣获等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荣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博士论文《北京公园:现代性的空间投射(1860—1937)》获评2015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曾赴美国哈佛大学(2012—2013)、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012)、英国剑桥大学(2011)、台湾清华大学(2007)等海外学府访学。2015—2018年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学院,任讲师;2019年至今,就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公园北京》小引

绪论 公园作为一种方法

一、从“花园”到“公园”

二、北京公园:文明性与文化性的对接

三、公园北京:另一种现代性的隐喻

四、文学空间的生产

第一章 北京公园的先声

一、“导民善法”万牲园:晚清士大夫的海外见闻

二、建造万牲园:启蒙理念的体现

三、公共空间的兴起与休闲模式的养成

四、癸丑修禊: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第二章 来今雨轩的过客

一、文化茶座与知识分子共同体

二、《大公报》与“小公园”

三、茶座与圆桌

第三章 到北海去

一、北海公园:现代美育空间的崛起

二、“到北海去”:新青年与新文学的相互建构

三、北海的乌托邦意象

第四章 游艺园、社会新闻与通俗小说

一、城南市民文化与娱乐空间的兴起

二、社会新闻、通俗文学与娱乐空间的同构性

三、娱乐空间与文化趣味的分野

第五章 陶然亭风景的流变

一、乙丑江亭修禊:文人雅集的招魂与裂变

二、小团体,大联合:新式政党与革命的滥觞

三、高石之墓:革命与恋爱的张力

结语 公园的政治隐喻

一、复兴北平的“世界公园”

二、城市空间的沦陷与反抗

三、新中国的公园蓝图

附录一 “世界人”的乡愁

一、乡人、国人与世界人

二、公园:从好奇到乡愁的对象

三、世界主义的乡愁

附录二 公园:民国西方旅行者的北京想象

一、北京地图与公园意象

二、帝国主义的怀旧

三、怀旧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峥。

得书感谢您对《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九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九辑。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辑。
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子书
本书从朱子的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法治观、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和谐观、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十二个角度挖掘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把朱子文化加以诠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一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