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内容简介
当代文学需要真正具有深度的批评,而这种批评应该是有温度、有深意的。文学与内在生命和时代现场如何发生关系,是作者谢有顺真正关注的问题。在书中,作者对当代文学的总体进程与写作转向进行了分析,亦有对当代知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作品的局部探讨,更有对学术名家批评方法的新论,可谓“当代文学面面观”。
作者谢有顺说,“写作变革的大方向应该是道德勇气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铸,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有必要重申,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力量的辉光。
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
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作者简介
作者谢有顺,福建长汀人,先后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一 文学的召唤
文体也是作家思想的呈现
存在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性”吗?
召唤一种新的现代小说
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文学写作中的南与北
谈谈“新南方文学”的文化地理
二 个体的凝视
思想着的自我
感觉的象征世界
“写一切”的雄心及其实现方式
阿来的写作及其超越性跋涉
灵光消逝年代的文学讲述
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
三 小说的目光
思想与生活的离合
从苦难中眺望
日常生活令人惊骇的一面
受难者的精神启悟
从声音出发的写作
终归是无处安身
四 批评的伦理
孙绍振的思想核仁
成为一个创造者
现代学术视野里的陈晓明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
批评如何立心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
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代后记)
文学的深意是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谢有顺。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的深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