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聚焦清代儒学史,探索现代性因素及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迈入近代门槛之前的清代中期儒学发展史,尤其是乾隆(1736~1895)、嘉庆(1796~1820)两朝的儒家哲学与学术思想史。希望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乾嘉儒学为中心,(1)揭示清代儒学转型与流变过程中的诸多有益尝试,使清代哲学思想史研究有所深化和改观;(2)彰显清代中期学术思想中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因素及其发展困境,以为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研究现状

一 清代儒学的两次转型及其阶段性特点

二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新近研究进展

三 对乾嘉儒家哲学思想的诸种诠释及其不足之处

四 研究方法与整体思路

第一编 乾嘉儒学的经典诠释及其义理建构

第一章 惠栋的学术思想与乾嘉考据学范式的奠立

一 尊经好古:“若经学则断推两汉”

二 识字审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

三 别立新疏体例:唐疏《易》《书》皆不足传

四 理欲相兼:“理字之义,兼两之谓”

第二章 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架构及其形上学基础

一 现代新儒家对于戴震哲学的严厉批评

二 清代形上思维的衰降与戴震的反应

三 道赅理气的天道一本论

四 “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的自然合目的论

第三章 戴震的人性论及其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

一 “人能明于必然”的人性论

二 “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的性、命、才关系论

三 “心之所喻则仁也”的心性关系论

四 “知而无蔽”与“容光必照”的智识主义

五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至善追求

第四章 戴震的絜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

一 “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的一本论

二 “情”之两层含义:“情欲之情”与“絜情之情”

三 “使人自求其情”的反身性原则

四 “以我之情絜人之情”的公平原则

五 “推诸天下万世而为准”的普遍正义原则

六 从“共遂其生”到“得理合义”的义务论特质

第五章 王鸣盛的经学考证与史学理论

一 经学考证中的崇郑立场与泥古倾向

二 “议论褒贬皆虚文”之实证史观之辨析

三 “以不议为议”的史学化境之追求

四 经史研究与历史语言学方法

第六章 赵翼的历史哲学与史学解放

一 赵翼与乾嘉考证史学

二 “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的历史书法

三 “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

四 “所欲咸得遂”的伦理学思想与史学解放

第七章 乾嘉儒学的“新道论”形上学

一 清代中前期易学对于“理为太极说”的解构性批评

二 乾嘉学者道、理二分的“道一理殊”论

三 乾嘉新道论哲学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编 乾嘉儒学的思想论争及其分化流变

第八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语言典章度数之学的发展

一 戴震后学与扬州学派

二 扬州学者对戴震“因声求义”小学思想的深化

三 扬州学派的名物典章制度之学

四 扬州学派的数学与科技史研究

第九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 汪中的荀子学与人道主义思想

二 凌廷堪的“以礼代理”说

三 阮元的“相人偶”说与“节性”论

四 焦循的“能知故善”论

五 对扬州义理之学的几点反思

第十章 汉宋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自我总结

一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

二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间的竞争

三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四 “汉学”与“宋学”之间的“新清学”

第十一章 儒释之争与乾嘉心性之学的多元开放意识

一 生命、思想与文字上的人性论

二 乾嘉心性论的多元取向

三 佛学与心学的复兴与会通

四 龚自珍心性之学的异端取向

五 龚自珍心性之学与佛教心性论的会通

第十二章 经史之争与乾嘉儒学的知识分立运动

一 乾嘉经史之争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

二 章学诚综贯“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知识门类的学术史贡献

三 “毅然破乾嘉之门面”:从章学诚到龚自珍

四 “其运实为道问学”:龚自珍论乾嘉学术知识的独立与分化

五 经、子皆史与龚自珍重整经学体系之努力

六 经学“分裂而入数科”:经史之争的最终结局

第十三章 中西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近代命运

一 “始于疑而终于信”——疑古与信古的平衡

二 “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乾嘉史学及其方法的科学化

三 “史学便是史料学”的本土渊源

四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乾嘉考证学与历史语言学派

第三编 乾嘉儒学的学术生态与社会政治观念

第十四章 清儒“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及其内在困境

一 清代“君师合一”论的形成

二 清代“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

三 儒家“治道合一”政治理想的内在困境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一 “天子皆人”与“天子一位”论中的政治祛魅意识

二 “君臣义合”与“君臣人合”论中的政治自由意识

三 “君臣师友论”中的公共意识

四 “杀一不辜号为忠臣,君子为之乎?”——为忠君伦理设限

五 结语

第十六章 乾嘉士大夫阶层的治生问题与学术生态

一 忧道亦忧贫:“避席畏谈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二 道德理想主义的颠覆:“为彭泽解嘲”

三 自树其职与安贫乐道:“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四 学与术并重:“君子不难以学术用天下,而难于所以用其学术之学术”

五 出处之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 “吾悲蚊虻无肝肠”的道德拷问

第十七章 明清儒学的护生观念与动物保护实践

一 明清劝善运动与通俗善书中的护生观念

二 明清护生运动中的果报观

三 明清儒学的护生观念及其对果报观的反思

四 明清时期西方动物保护观念的传入与论争

五 几点结论

结语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参考文献

后记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邦金。

得书感谢您对《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电子书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500-1840儒学在欧洲 电子书
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儒学为什么会进入欧洲?它在欧洲的命运如何?本书为你回答。
儒学评论(第十二辑) 电子书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主编集刊,本册是第12辑。
探古求今说儒学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提纲挈领看儒学》《不废江河万古流》《少正卯之死》《打假何须烧店》《孝经今释》《打开门的钥匙》《国风何曾再流行》《千秋功过董仲舒》《管窥孔子》《不要给神仙戴错了帽子》等10篇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睿智风趣的语言、从古为今用的视角审视传统儒学的精华内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