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通过深入梳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史,从总体上把握、阐释和反思这股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思考和回应。
内容简介
在总体层面,本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图绘,涉及了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法兰克福学派、莱尔因、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解思想;在具体层面,本书重点阐释了新时期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世界体系学派、后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等学派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并对在这股理解思潮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决定论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和生态转向等四种倾向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本书还围绕推广应用说、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本体论和主体诠释说等现象,对国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思潮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解读和反思。
作者简介
作者沈江平,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现代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江海学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东南学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云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红旗文稿》等刊物发表论文近四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在“重建”的理解中反思与开启未来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缘起与演进
第一节 缘起:第二国际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释”
一、第二国际前期主要学者的“重释”
二、第二国际后期主要理论家的“重释”
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释”
第二节 发展: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从“重释”走向“重建”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方法的重释
二、借鉴与反思中的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重释
第三节 高潮:哈贝马斯的“重建”与莱尔因的“重构”
一、“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第一人
二、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的开启
三、莱尔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第四节 拓展: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的演变
一、重建思潮影响辐射地域广泛
二、出现了大量与“重建”相关的著述作品
三、提出了不少“重建”的新观点和分析方法
四、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史的新进路
第一节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思”
一、主要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二、科学化重释的建树与偏离
三、确定了的非实证科学
第二节 世界体系学派的“重释”
一、由世界历史分析到世界体系分析
二、世界体系学派“重释”中的“修正”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图绘
第三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重构”
一、充满歧义的“后马克思主义”
二、从“接合”到“激进政治”
三、似是而非的马克思主义行动
第四节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四种“转向”
第一节 “经济决定论”转向
一、“经济决定论”的演进及其实质
二、反批判中的“澄清”与推进
三、题中之义中的历史辩证法
四、“经济决定论”反思的当代意蕴
第二节 文化转向
一、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文化政治学批判
二、被误读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面相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向度
第三节 空间转向
一、空间转向的肇始
二、建构与解构共存
三、时间优先性绝非“空间缺场”
第四节 生态转向
一、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维度的误读与解构
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维度真的缺场吗?
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维度的当代发掘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与中国
第一节 苏联教科书之“推广应用说”
一、“推广应用说”的缘起
二、“推广应用说”的影响
三、“推广应用说”的反思与评价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之“实践本体论”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勃兴
二、“实践本体论”的意蕴为何?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
第三节 从历史虚无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一、从“唯物”走向“虚无”
二、被“虚无”的历史及历史观
三、回归科学的历史观
第四节 解释学之“主体诠释说”
一、解释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恩对立”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极端化解释中的“重建”
四、“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结语 创造性发展不是简单重建
理解史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是202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沈江平。
得书感谢您对《理解史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