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兼顾建筑和艺术概论,开创性地在艺术学之下搭建建筑艺术学的研究框架。促进建筑艺术学自此成为艺术学的分支科学得到发展。
内容简介
建筑艺术学是以艺术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建筑的艺术现象,确切地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系统的艺术学梳理和阐释。
本书搭建了一个基于艺术学视域和逻辑关系的建筑艺术学框架,涉及发生、构成、体系、功能、本质、形态、审美等艺术学中的核心问题,也兼顾了建筑艺术的历史、特质、现象和案例,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建筑艺术提供新的角度和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刘托,1957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83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副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工作,专著主要有《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濠镜风韵——澳门建筑》《颐和园》《澳门历史城区》《皇陵建筑》等。合著主要有《建筑美学》《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徽派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等。
参与了《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建筑史》等大型重点项目的撰写工作,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历史的专业论文。主持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传统四合院营造技艺”的申报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总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建筑艺术的缘起
第一节 建筑艺术的起源
一、黄河流域的穴居
二、长江流域的巢居
第二节 原始聚落与社会文明
一、西安半坡聚落遗址
二、临潼姜寨聚落遗址
第三节 艺术萌芽与文化启示
一、建筑与造型
二、聚落与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
第一节 实用功能
一、居住与生活
二、理政与防御
三、商贸与娱乐
四、教育与文化
五、生产与交通
六、其他
第二节 认知功能
一、宇宙图式
二、风水观念
第三节 社会功能
一、规制与身份认同
二、精密的结构网格
第四节 审美功能
一、艺术形象的呈现
二、意识和情感的表达
第三章 中国传统建筑形态与类型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聚落形态
一、村落
二、集镇
三、城市
第二节 中国建筑群类型
一、宫殿、府衙
二、陵寝、墓冢
三、坛庙
四、佛寺和道观
五、书院与会馆
六、民居
七、园林
第三节 中国建筑单体的类型
一、殿堂与厅堂
二、楼与阁
三、台与观
四、塔
五、亭榭与轩舫
六、廊与墙
七、门
八、桥
第四章 中国建筑艺术的体系
第一节 结构体系
一、木结构体系
二、其他结构体系
第二节 技艺体系
一、北京官式建筑体系
二、江南木构建筑
三、闽南与潮汕地区
四、西南干栏与吊脚楼建筑
第三节 风格体系
一、时代风格
二、地域风格
三、民族风格
第五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
第一节 单体构成
一、内部空间构成
二、形体构成
三、复合形体的构成
第二节 院落式空间构成
一、院落形态
二、构成院落的要素
三、院落的构成方式
四、院落功能与特色
第三节 非院落式群体空间构成
一、集中式布局
二、贯联式布局
三、横列式布局
四、自由式布局
第四节 模数设计与建筑构成的内在联系
一、古代模数的演变与特点
二、古代模数设计的价值
第六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材料美
一、材质与肌理
二、生态观念
第二节 技术美
一、结构美
二、工艺美
第三节 装饰美
一、木作装修与装饰
二、石作装饰与石雕
三、砖雕与瓦饰
四、色彩与彩画
五、装饰纹样
第四节 空间美
一、导引与序列
二、封闭与开放
三、穿插与流动
四、空间与时间
第五节 形式美
一、尺度与比例
二、节奏与韵律
三、对称与均衡
四、统一与变化
第六节 意境美
一、象征与隐喻
二、意象与意境
后记
附录: 国家级营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列表
中国建筑艺术学是202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刘托。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建筑艺术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