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周报·第17辑(第97-102辑)

信睿周报·第17辑(第97-102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信睿周报》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关注思想和艺术,以及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议题。

内容简介

本辑共包含以下六期。

信睿周报第97期:《以更为科学的视角研究人》是对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帕斯卡尔·博耶的专访。借其新著《心智社会》简中版出版之际,来自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的许晶,和博耶教授围绕人类心智与社会文化、民间社会会学、宗教等议题展开探讨。

信睿周报第98期:本期“起点”聚焦殖民研究的新方法与趋势,借由对近年出版的三本较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的介绍,呈现了不同学者是如何采用“长时段”“基层视角”“跨区域/跨国”等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19至20世纪热带亚洲的环境、种植园、劳动原住民信仰和现代国家形成等议题的。此外,也介绍了当地艺术领域“解殖方向”的研究。

信睿周报第99期:在消费主义快餐和文化工业流水线产品的外衣之下,流行音乐的文化、美学和哲学内核也许也值得好好研究。本期《信睿周报》邀请几位学者从文化研究和社会学角度出发,试图呈现近年走红音乐、朋克、嘻哈、电影音乐等几种流行音乐类型的研究样貌,及其背后的文化叙事和批判实践。

信睿周报第100期:本期《信睿周报》推出“全球艺术史”特辑,邀请四位学者从艺术史、跨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围绕艺术物质、视觉或空间表达,探索串联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艺术史叙事和展演的数种可能,以期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紧急状态结束之后,从艺术史的视角重思全球化。

信睿周报第101期:如何用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科技史?如何通过展览呈现科技支器物?本期《信睿周报》邀请人类学者、科学史学者来探讨科斗技史前沿的研究和实践。

信睿周报第102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感官转向”在社会科学和人文文科学领域内兴起,感官——既是学术考察的对象,也是研究的方法和取径——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本期“起点”版块不仅对多学科的“感官转向”做了梳理,也为我们呈现了嗅觉、角烛听觉等身体经验是如何融入历史学、人类学、艺术策展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本期文章

信睿周报第97期

以更为科学的视角研究人——专访认知人类学家帕斯卡尔·博耶

善好之光——人类学视角下的伦理研究及其当代启迪

当民族志成为书写苦难的道德诗学:读《维塔》

一场社会参与式艺术的持续交流——“穿针引线”策展札记

鹄羹、鸮羹何为?——神话仿生学视角

从植物智能到后自然花园

信睿周报第98期

殖民地时期的热带亚洲——长时段、跨国联系与基层的视角

阿萨姆茶叶种植园、农业改良与社会变迁——读《帝国的花园》

地方史的回归——读《橡胶与越南的形成》

游走于圣域与现世之间——读《神迹与现实》

当代艺术世界中的“解殖转向”

分娩之争:反思医疗与自然的概念框架

电影和数字图像中的基础设施——专访电影史学者马尔·阿赫恩

信睿周报第99期

从历史音乐学到流行音乐研究——专访当代流行音乐学者保拉·哈珀

反叛、抵抗与协作:朋克的“地下”与“地上”

为什么听嘻哈?

音乐在文化工业中的批判性回响——《论电影音乐》随想

对排名和量化考核指标的科学思考——评《谁居榜首》

长寿神话:彭祖雉羹之迷

在地层、地表与大气之间流动:声音艺术与地球物理

信睿周报第100期

从布朗利埠、吉美到卢浮宫——全球艺术史的来路和走向

从东亚海域到全球贸易——跨文化视野中的折扇

古波斯的帝国艺术范式——波斯波利斯石雕的视角

新全球艺术史中的器皿

信睿周报第101期

专访白馥兰:在人类学与科技史之间

认识世界的七种维度——“不可限量”展策展手记

新经济与在线实验方法

从日中韦伯接受史看东亚社会科学的双重两难

分层生殖:种族、阶层与生殖旅游

西部挖矿史:比特币矿场与水电资源的技术政治

信睿周报第102期

对抗文本和视觉的霸权——多学科的“感官转向”

感官人类学在19世纪法国的实验——读《疫气与黄水仙》

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无接触时代的触觉研究

嗅觉艺术:气味的三种姿势

声音作为一种生态体验——声音艺术博物馆参观散记

神话医药学与玉石信仰

信睿周报·第17辑(第97-102辑)是2023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许晶 等。

得书感谢您对《信睿周报·第17辑(第97-102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