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发展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清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生成、发展与扩散过程为考察中心,着重关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艺批评领域中的影响,包括晚清小说文体观念的建构、清末学制改革过程中“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文化权力更迭、学衡派的现代性范式、国民党官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政策与知识界的互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化阐释,中国诗歌形式意识的重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术语的中西会通、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影响等等。本书致力于考察在这些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其他思潮的互动关系,指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努力在传统的连续性与现代化的进程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与张力,在应对西方现代思潮与学术挑战的过程中,推动中国传统的现代化。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生成
第一节 “技艺”之崛起及其界限
第二节 两种知识界域的鸿沟
第三节 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纠缠
第四节 知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第五节 知识世界的裂隙
第六节 激进之后的反思与调适
第二章 启蒙的悖论:隐含读者意识与晚清文体观念的建构
第一节 跨越雅俗之界
第二节 作为知识的小说
第三节 隐含读者的分裂
第四节 隐含的精英读者
第三章 清末学制改革与“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
第一节 知识世界的震荡与倾颓
第二节 “中国文学”归来
第三节 “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
第四章 民初新旧之争与文化权力的更迭
第一节 他者之镜
第二节 “亦新亦旧”与“不新不旧”
第三节 争夺文化制高点
第四节 谣言及其心理逻辑
第五节 寻找替罪羊
第六节 走上十字架
第五章 胡适与“学衡派”:现代性的两种范式
第一节 不同的“文艺复兴”
第二节 语体的承载
第三节 现代性:断裂与连续
第六章 国民党官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政策与知识分子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规矩”之求
第二节 作为权威资源的“三民主义”
第三节 新版“中体西用”
第四节 “中国本位文化”的官方背景
第五节 “政”“学”互动:知识界的支持
第六节 新版“中体西用”的可能性辩护
第七章 目的价值的美学重建
第一节 传统之“用”
第二节 走向目的价值
第三节 放逐目的论
第四节 走向心理主义美学
第五节 回归东方形而上学
第六节 会通与开新
第八章 中国诗歌形式意识的重建与形式传统的再认识
第一节 “形式”的沉浮
第二节 从二元到一元
第三节 纯诗观念与形式形而上学
第四节 体味“形式”
第九章 网际人语:中西批评术语的会通
第一节 欣喜与向往:面对另一张语言之网
第二节 杂用、互释与黏合
第三节 网际缝隙
第四节 合适的映射以及阐述机制
第十章 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
第一节 众矢之的
第二节 复归于朴
第三节 “道”“艺”之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键。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