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唐德刚的活泼文笔,海外读红楼的的独家视角。
内容简介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海外读曹雪芹的“文化冲突”,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史学与红学》收录了史家唐德刚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方面的札记共计十七篇,论及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小说与历史的关系、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汉字拉丁化等议题。作者认为,“文史不分”是传统东、西方史学异曲同工之处,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并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书中细述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的篇章,可见其在口述史学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对《红楼梦》里避讳问题的集中讨论和“以经读经”分析曹雪芹的“文化冲突”的文章也颇有创见。
《史学与红学》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后来跟史家唐德刚打过笔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称其为“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作者简介
作者唐德刚,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从晚清到民国》《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自序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上的讲辞原稿
且看中国传统史学
再看中国马克思史学
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派
中国前途在中国人
通性、特性,必然、偶然
对立统一和挑战反应
中国社会发展没有五段
诸圈交错和众圆同心
一个百川汇海的古文明
转移时代的十六字真言
希望在有统一认知的下一代
文学与口述历史
导言
什么叫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的历史
口述历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实例
西洋传统史学中的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与文学
现代史学
口述历史与文学的展望
小说和历史——1988年6月7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历史学家指的是些什么?
什么是历史呢?
小说又是什么东西
真实的社会,虚构的人物
历史和小说的分别
司马迁在写历史、还是在写小说?
大人物、大事件和小人物、小事件
也是口述历史——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
前言
“本土性”的定义
历史上没有“没有本土性的文学”
历史上更没有“没有本土性的作家”
世界上也没有“没有本土性的语言”
“本土性”的保存与保守
“本土性”的漂失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 ——1987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
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
海外史家看中国古代史
“寻找真理”与“证明真理”
“奴隶社会”的实证和反证
“封建”的定义是什么?
“中央集权文官制”的形成与特性
“重商主义”和“轻商主义”
“国家强于社会”和“轻商主义”
“主观意志”抵消“客观实在”
“国家机器”是中产阶级的克星
工业化、现代化少不了“城市中产阶级”
结论:没有求证的假设
清季中美外交关系简史
“缔约前期”的中美关系
中国外交政策的两次循环
美国公使中两条路线的斗争
协作外交
门户关闭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展
门户开放面临三场战争
金元外交
编史工作及历史学家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
一 李宗仁的历史地位
二 本书正名
三 中文稿出版的曲折
四 英文稿和中文稿的关系
五 初访李府
六 撰稿的工作程序
七 美国汉学的火候
八 李传以外的杂务
九 《回忆录》的最后赶工
十 李宗仁给黄旭初的信
一一 李宗仁返国始末
一二 归国后的余波
一三 《回忆录》的版权问题
一四 千呼万唤的英文版
一五 出版后的感想
桃园县的“下中农”
不敢麻烦公家
桃园张家
阿增的大家庭
佃农翻身的经过
中农家庭的收支
富翁的远景
张家的衣食住行
教育和娱乐
政治和选举
见微知著?
《通鉴》与我——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说起
“啃”是乐趣、是福气、是运气
咱也“读”过《通鉴》
宣传“新生活运动”的副业
认识了司马光
替老子读书
做《通鉴》的文抄公
学会鬼拉钻
诸史之根,百家之门
“缪大书箱”的真功夫
胡适和《通鉴》
谈谈《白话通鉴》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
前人著史后人评——在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会上的发言
《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胡适口述自传》译注后按
唐德刚先生“注”
周策纵先生“按”
唐德刚先生“再按”
周策纵先生函
曹雪芹的“文化冲突”——“以经解经”读《红楼》之一
海外读红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史学与红学是2015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唐德刚。
得书感谢您对《史学与红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