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计划,为你梳理近10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
内容简介
近十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突飞猛进,在刑事诉讼法学学术史中将占有重要地位。本书针对近10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全面梳理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基本理论观点,并加以总结,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全面述评,使刑事诉讼法专业学习者在理论学习中对学术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论文写作有很好的基础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刘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基本理论与制度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二、刑事诉讼模式
三、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第二节 管辖与回避
一、管辖制度
二、回避制度
第三节 辩护
一、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与义务
二、有效辩护与无效辩护
三、辩护人的诉讼地位
四、程序性辩护
五、辩护的其他问题
第四节 证据
一、证据制度与证据概念
二、证据的分类与种类
三、司法证明
四、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五、证据规则
第五节 强制措施
一、概述
二、拘传
三、取保候审
四、监视居住
五、拘留
六、逮捕
第二章 审前程序
第一节 立案
一、立案制度存废之争
二、立案程序
三、立案监督
第二节 侦查
一、概述
二、侦查权的行使
三、侦查行为
四、职务犯罪案件
五、侦查监督
六、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关系
第三节 起诉
一、公诉
二、被害人与自诉程序
第三章 审判程序
第一节 审判组织
一、合议制
二、陪审制
三、审判委员会
第二节 第一审程序
一、庭审方式改革
二、庭前会议
三、审判与民意
四、证人出庭
五、简易程序
六、速裁程序
七、专家辅助人制度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
一、全面审查原则
二、被害人上诉请求权
三、二审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职能履行
四、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
五、二审发回重审
第四节 死刑复核程序
一、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与收回
二、死刑复核中审级问题及其改革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审判组织
四、死刑复核程序的检察监督
五、死刑复核程序的律师介入
第五节 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困境
三、审判很难纠正侦查、起诉阶段的错误
四、关于有利于被告人再审的类型
五、审判监督程序的管辖问题
第四章 执行
第一节 自由刑的执行
第二节 财产刑的执行
第三节 刑罚执行中的法律监督
第五章 特别程序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四节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五节 缺席审判程序
一、缺席审判的概念
二、缺席审判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发展
第六章 司法改革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司法制度改革
一、法官(院)制度改革
二、检察官(院)制度改革
第三节 司法体制改革
一、司法职权配置改革
二、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三、司法责任制
四、关于司法改革的反思
第四节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一、“庭审中心主义”的涵义
二、“以审判为中心”的涵义
三、如何实现庭审实质化
四、“以审判为中心”与“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的关系
五、“以审判为中心”与证据制度
六、“以审判为中心”的实现
七、“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辩护制度
八、“以审判为中心”与其他
第五节 完善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一、“认罪认罚从宽”中“认罪”“认罚”的含义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关系
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案件速裁程序
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反思与改革
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立法化
第六节 冤假错案的防范
一、错案的界定
二、错案的成因
三、错案的预防与纠正
四、错案的救济、追究与赔偿
第七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历程
二、监察权与司法权的衔接
三、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
四、监察留置措施
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脉络(1997-2018)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计划。
得书感谢您对《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脉络(1997-2018)》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