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视角记录5件科学x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
内容简介
信睿周报第13期:本期特辑以2019年11月举办的“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展览为切口,从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视角记录5件科学x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并试图从多个维度探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价值与可能性。
信睿周报第14期:未来还有考古这种活动吗?还有考古学吗?还有考古工作者这种职业和从业人员吗?
信睿周报第15期:国内多地开始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的新闻屡次将垃圾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本期“起点”试图从生态学、社会学、考古学等视角关注垃圾问题及其本质——文明的转型。
信睿周报第16期:本期呈现25位学者和艺术家对2019年中国思想界、艺术界的参与与观察。他们从这一年各自的阅读、思考、创作与经历出发,聊当下和未来,谈变化与启发。
信睿周报第17期:随着个人数据成为智能计算的对象,人们面对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智能化“美丽新世界”感到雀跃之余,也开始有所顾虑。
信睿周报第18期:本期“起点”通过三篇分别探讨人类大脑及神经系统如何影响心智研究、视觉审美及立法进程的文章,试图呈现学界对意识的内在机制的探索及其给生命和社会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信睿周报第13期
科学与艺术的互生之旅
基因重构序列1号
实验室
薛定谔的魔盒
情绪几何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
给人类找一个出路
科学与艺术关联的四个层次
地球成了实验室,也成了美术馆——论科学与艺术的平行
信睿周报第14期
未来考古学:未来的考古学家如何看待我们和当下?
现代时间与亚洲空间——几种重建历史叙事的尝试
蒙塔达斯:一种以艺术激活(____)的姿态
超越新媒体: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意识
哲学何为?
卢梭与抽签
大地与人:人类学家穆尔克的思考
信睿周报第15期
垃圾问题:从文明的视角
制造垃圾:现代城市生活的另一面
垃圾场寻古:我们所抛弃的,都构成历史
陈传兴访谈:我拍摄的影像不是我拍的
六个视角:20世纪当代艺术杰作
哈贝马斯与讨论共和国
信睿周报第16期
Re:思想与艺术2019
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实践”与“话语”
只有专家感兴趣的问题对我没什么吸引力
重返海德格尔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致命弱点
人工智能中的“封闭性”研究为什么重要?
形而上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的合流
在山东教书:向孔子学习
儒学研究必须紧扣六大张力
2019年我最关心的概念
哲学与科学的交汇是当代最重要的交汇
期以十年,揭示“神刊”真相
“一般关切”与“广义人文关系”
政治学理论领域的八个趋势
环境史与绿色公民培养
叩问铜鼓之旅
世界可以无趣,你不可以无望
重新理解“媒介决定论”
当下关于香港问题的讨论缺乏必要的历史纵深
戏剧丧失纯粹,必失智慧和批判
中国摄影家的“家”在哪里?
要不要向詹金斯女士说出真相?
新媒体艺术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
创造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新空间
在科技艺术的热潮中,保持审视的态度
依旧有某种持久的价值迁延未消
信睿周报第17期
数据智能时代的伦理反射弧
技术治理时代来临
包豪斯的百年回响
是什么令包豪斯历久弥新?
造境:“景观摄影”的新意义
两种文化、一种人:数字艺术与未来全才
在算法时代做人
信睿周报第18期
意识:从现象学到神经科学
神经美学:艺术的秘密就在大脑
神经科学是如何影响立法的:来自荷兰的例子
关于脑、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对话
破除大脑与性别的终极迷思
伊冯娜·雷纳与文慧,她们非常、非常“不纯粹”
信睿周报第3辑(ISSUE13-18)是2020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李恒威 等。
得书感谢您对《信睿周报第3辑(ISSUE13-18)》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