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文学性”研究

中西诗学“文学性”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针对目前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大于文学本体研究的的弊端,提出文学研究中应坚持文学性本位。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中西文论中“文学性”范畴进行梳理,比较其相似性和差异,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中西“文学性”的比较,概括出中西文学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对文学性内涵重新界定。同时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实践,尝试建立“文学性(即诗性)”批评,对当下文学艺术研究具有积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诗学“文学性”内涵

第一节 哲学的旨归:“道与自然”

第二节 生命的流动:“神与气”

第三节 形而下的表现:“情、志、意、境”

第四节 中国文学性的特色:多样与共通

一、文体的多样性

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三、多样性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第五节 中国文学性的变化:“奇、变、新”

第二章 西方诗学“文学性”内涵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内涵

三、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特点

四、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局限和价值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性”

一、英美新批评“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二、英美新批评“文学性”的理论内涵

三、英美新批评“文学性”的局限和价值

第三章 “隐秀”与“张力”

第一节 “隐秀”与“张力”内涵的重新界定

一、“隐秀”说的内涵

二、“张力”论的内涵

第二节 “隐秀”说与“张力”论的类同性

一、重视对文本语言层面及“象”的营构

二、注重对文本深层意义的建构

三、“隐秀”与“张力”均属“文学性”的范畴

第三节 “隐秀”说与“张力”论的相异性

一、求美与求真

二、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三、自然会妙与铺陈修饰

第四节 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审美的感悟与科学的实证

二、哲学基础不同:老庄哲学和逻各斯理性主义哲学

小结

第四章 从文学到大文学——边缘与泛化

第一节 从文学到文化

第二节 文化研究对传统文学研究的消解

一、文化研究的发源

二、文学“内部研究”走向文学“外部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

二、视觉景观的冲击

第五章 两种文学性的对抗与融合

第一节 中国当代经典改编:对传统美学的“流放”和背弃

一、人物:重“形”而失“神韵”

二、景物:逐“采”而失“意境”

三、情节:求“全”而失“飞白”

第二节 沿波以索源:西方美学注视下的异化与消解

一、视觉追求:对传统意蕴的削弱

二、媚俗倾向:对经典风格的解构

三、唯科学主义:对“尚美”传统的遮蔽

第三节 “杂语共生”与“中体西用”:拯救影视美学“失语”的良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中西诗学“文学性”研究是201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郭恒。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诗学“文学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管理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借助哲学思维对管理的哲学分析、管理哲学思想述要、管理方法论、管理价值论、管理环境论、管理实践论共6章进行论述。
管理研究方法 电子书
本书分为11章,分别为研究与管理研究概论、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方法、逻辑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等。
地点理论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学术热点“地点理论”的专著。
家庭负担系数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对当前我国居民家庭支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英汉使役动词研究 电子书
每一种语言都有表达使役的动词和构式,谈语言谈语法必谈使役用法,英汉表达使役概念和使役意义的方式非常丰富。本书探讨了常用的英汉使役构式的异同、动词及物性、非典型使役构式等。以大量的例证说明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标记论和使役过程重写法能较好地分析和解释非典型使役构式,反身代词这一角色的句法表现对于各类非典型的使役动词使役性的解读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