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
内容简介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本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作者张艳国,1964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教授职称,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入选者。2008年12月起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文化与中国社会变迁。出版《张艳国自选集》《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等学术著作多部;在国家权威报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时间是对学术著作最好的检验
前言 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一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考察
一 自然历史过程:原始公有制向高级公有制复归
二 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在常规性道路与变异性道路上展开
三 自然历史过程论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尖锐对立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发展
四 简短的结语
革命、改革与社会历史进程
一 革命与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二 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
三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
四 革命与改革,共同决定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代价问题的
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肯定“代价”的
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否定“代价”的
三 马克思主义是否认为社会进步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四 几点看法
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力与创造条件
一 “人民群众”与“英雄”各自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又相辅相成、相互激荡
二 “人民群众”与“英雄”都是历史运动的推动力量,他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常常交织在一 起
三 各种社会意志、目标和行为模式综合的结果,往往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恩格斯与唯物史观命题
一 用“唯物史观”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二 对唯物史观做出“最为详尽的阐述”
三 恩格斯晚年致力于丰富唯物史观命题的理论内涵
四 简短的结论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之路
一 史学界形成的广泛共识
二 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一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区别
二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联系
三 研究唯物史观,加强史学理论学科建设
“史学概论”的学科体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一 历史过程论
二 历史主体论
三 史家主体论
四 史学发展论
五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概论逻辑体系建构比较分析
一 综合模式
二 理论和方法模式
三 认识论模式
四 史学理论体系模式
五 史学学模式
六 余论
历史学需要哲学思辨——兼评佘树声著《历史哲学》的学术价值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中国历史的思辨
二 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予以回应是一个时代性课题
三 佘著走在李大钊开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道路上
四 佘著的逻辑结构
五 佘著的史家精神
六 佘著的学术史定位
七 几点商榷意见
论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 历史学的学科个性是什么
二 再论历史学的功用
三 从理论上探讨研究史学的素质要求
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一 史家责任感
二 史家使命感
三 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在统一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演变
一 由述事史学向分析史学发展,由单向性、直观性史学认识朝着多向性、逻辑性方向演变
二 由分析史学向系统史学发展,由多向性、逻辑性史学认识朝着纵向深入、横向综合方向发展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一 史学思维模式转换与研究方式改变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二 合理的史学智能结构推进史学思维模式转换
历史的整体运动与史学的总体研究
一 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整体运动
二 社会历史整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三 对社会历史整体运动开展总体研究
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地理环境对区域性历史发展的作用,把人类文化分成东方与西方两种类型
二 东方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
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一 唯物辩证法是历史评价的活的灵魂
二 把道德评价放置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
三 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关于编写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些意见
一 为体现了历史精神的典范人物立传
二 把传主写成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三 立场爱憎分明、描述各有所据
附一 叔孙通为何能够成功
附二 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
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
一 中国史学起源于夏朝而不是更晚的西周
二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性质
三 对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流向性展望
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哲学研究
一 取法西学
二 “史界革命”
三 探寻世变之理
四 “画虎不成反类犬”
五 火花闪耀,嘉惠未来
地理史观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历史考察
一 地理史观要旨
二 地理史观的中国印象
三 正确评价地理史观在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大钊阐解唯物史观评析
一 李大钊研习唯物史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概念使用
二 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理论内涵
三 贡献与缺陷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研究论析
一 “依据历史哲学的原理”
二 “历史是什么”
三 治史者须有历史观
四 “但寻真知启后人”
五 学术坐标定位
近代西方历史哲学述评
一 发展概述
二 命题列举
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 从黑格尔到柯林武德:历史哲学发展的路标转向
二 柯林武德与克罗齐:继承中的发展
三 历史是什么:一 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跋一 史学理论:对历史学的理论反思
跋二 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的观照与导引——评张艳国著《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跋三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读张艳国著《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一 主线:哲理思辨
二 基调:动态观照
三 优长:探索精神
跋四 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评张艳国教授著《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
跋五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追求与探索——读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
后记
再版后记
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艳国。
得书感谢您对《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