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集四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全二册)

崇文集四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全二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崇文集》收录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各方面的论文及文选,已在书局出版过三编。

内容简介

本辑为第四编。共收录袁行霈、程毅中、冯远等54位馆员的54篇作品。如袁行霈的《中外文明相互吸纳的三个例证》,程毅中的《忠义军与<忠义水浒传>》,冯远的《苍穹之下,表象之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辑凡例

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前言

一、《红楼梦评论》之写作时代及内容概要

二、《红楼梦评论》一文之长处与缺点之所在

三、对《红楼梦》本身之意义与价值的探讨

四、静安先生《红楼梦评论》一文致误之主因

后记

光绪之死

“书”的价值谈——北京大学讲座

说爵

忠义军与《忠义水浒传》

从历史的角度看最近一轮金融危机

一、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历史悠久

二、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

四、改革必须与反腐败相结合

五、当前的金融危机

六、几点启示

学习——永恒的主题

明清都城北京城

一、明代北京城

(一)改建措施

(二)明北京城的布局

(三)明后期拓建南外城

二、清代的北京城

三、明北京天坛及其规划方法

四、皇家苑囿及其规划方法

(一)中南海

(二)团城

(三)北海

(四)清漪园

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有底气的文化纲略

二、中华民族玉汝于成,检验了中华文化的有效性

三、中华风度令人迷醉,是我们眷恋的精神家园

四、反省、革新与开放,正是传统文化生命力所在

五、敢于从善如流,敢于走自己的路

六、是传统的复兴,又是全新的开辟

欲望论——关于人性的思考

一、人性的定义

二、天生的人性是什么?

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四、公平与效率

五、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六、人性需要修炼

七、人性与阶级

八、人性与民族

九、中国人的人性

十、人性与社会

十一、人性与未来

我为温总理当参谋

一、关于建立以承德为中心的民族宗教文化保护和发展战略建议

二、杜绝义务教育死角设立免费寄宿制亚孤儿和特困生学校的建议

三、关于新疆人才问题的建议

四、关于中小学生课堂可走进博物馆的建议

五、关于确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原则的建议

林彪三见蒋介石与毛泽东两晤郑延卓——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僵局缓解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一、皖南事变发生,毛泽东震怒,一度准备和蒋介石“打到底”

二、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加强国共合作”。蒋介石约见毛泽东,毛亦有见蒋之意,周恩来则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中共中央决定派林彪先行见蒋,毛要林彪见蒋时,说明“我极愿见他”

三、林彪到重庆,首见蒋介石,传达毛泽东“彼此接近,彼此相同,打成一片”的愿望,争取做到现在“彻底统一”,将来“永远团结”

四、国民党派郑延卓等慰问陕北水灾,毛泽东与郑第一次谈话

五、毛泽东与郑延卓的第二次谈话

六、郑延卓返渝,携回朱德与林伯渠的感谢信,汇报毛泽东的十二条意见

七、中共对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的肯定

八、林彪再次会见蒋介石,要求“三停”“二编”,蒋介石称赞中共“爱国”,“有思想”,是“国家的人才”

九、周恩来、林彪代表中共,提出四项要求

十、何应钦逐条批驳中共四项要求及其与周恩来、林彪的会谈

十一、周恩来、林彪北归与中共中央对“和国”方针的确认

十二、两党代表谈判的继续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系

中国诗学的特点与民族诗学的建立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一、大学的使命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三、一流大学的启示

四、一流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五、大学生的责任

青铜礼乐器与生活器解读

一、以礼乐器为主的商周青铜器与铭文

二、浓缩古代社会生活的青铜生活器

论田世光先生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成就

一、博采众长 自成一体

二、构境博大 豪放宏伟

三、造型生动 默写传神

四、笔力雄强 刚健豪放

五、色彩流动 典雅辉煌

结论

也说王冕

坚持敦煌莫高窟文物管理体制不动摇

一、把文物保护贯穿于旅游开放的全过程

二、实现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

三、文物管理体制不能改变

新时代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道——论《中华医藏》编修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传承精华

二、守正创新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论潘天寿先生的创作思想和中国画的发展规律

一、高瞻远瞩,别具慧眼,在世界文化大视野中审视中国画

二、正本清源,重任在肩,在中国画自身发展中找出结论

三、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建立中国画现代教育的框架

四、借古开今,造诣独特,探索中国画学习创作之路

(一)梅兰竹菊作为中国画创作基本功的技道训练之一

(二)探索中国画题材形式之变

(三)中国画构图的“开合论”

(四)画面中章法布局笔墨结构间黑白虚实空运之理

(五)方形构图中强烈的现代意识

(六)对中国画学的重大贡献拉大了中西绘画的距离

五、“拉开距离论”带给人们的思考

六、“拉开距离”与“两端深入”

回忆父亲郭味蕖与徐悲鸿先生

(一)整理

(二)布展

(三)研究

(四)扩建与接待

新文化背景下的文言与白话

一、“百年”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想象意涵

二、五四运动的远因和近因

三、白话不可逆,文言不可废

乾嘉时期东南海岳诗章(节选)

我的红楼缘——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三十年

写生与新传统

一、写生与西学引进

二、写生与师造化回归

三、写生与疏浚创作源泉

四、西法写生与古法写生

五、国画的两种写生方式

六、写生的经验与现实意义

20世纪中国写意人物画的高峰——叶浅予的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启功先生的文化价值

孔子与《周易》及《易》占

一、孔子与《周易》

二、《子赣杂子候岁》辨析

三、孔子与《易》占

四、结语

《〈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举要

一、校读前言

二、校读凡例

三、校读举例五题

(一)黄宗羲是否著有《明史案》

(二)《顾栋高传》编次释误

(三)《丁晏传》误读文献致张冠李戴

(四)“有清讲学之风倡自顾亭林”不能成立

(五)《孙诒让传》擅改传主原文最不可取

隐蔽战线的国画大师——李苦禅

一、掩护爱国学生

二、参加一二·九运动

三、柳树井胡同2号联络站

四、为白求恩开的药单找药

五、沙滩监狱的28天

六、为地下党卖画筹资

中医学是以“证”为核心的医学体系

一、特点、特色、优势的概念

二、中医学的特点、特色、优势

三、证的确立和辨证论治的形成

四、中医学的根本特点是以“证”为核心

所要者魂

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一、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尽快解决拔尖创新中学生的出路问题

二、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三种眼光,处理好两个关系

三、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选择

与我同行——散文集《听海》自序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 (据作者多次讲演整理)

一、李希霍芬定义的丝绸之路完全是由古代西亚、中亚各国各族由西向东开辟的

二、为什么古代中国不可能开辟“丝绸之路”

三、中国并没有利用“丝绸之路”进行扩张

四、中国并没有从“丝绸之路”获得经济利益

五、“丝绸之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古代中国也未加以利用,在外界的文化大量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几乎没有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

名士直言一甲子——中央文史研究馆六十年

一、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巨

二、敬老崇文一脉相承

三、是真名士敢吐真言

四、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五、文化之研究 真理之讨论

对一个文艺创作政策性口号的思考——“观赏性”辨析

一、缘起

二、辨析

三、结论

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境界和欣赏

一、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二、中国画的含义:奥秘就在太极图

三、中国画的特点:文人性、诗性、笔墨性

四、中国画的宗旨:笔精墨妙,其美在内

五、好画的标准:笔墨好,意境深

正本清源 贴近文脉

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一、表征系统

二、表征系统的特性

三、群体性的人格理想

四、作为人格表征的笔墨典范

五、人格理想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的演变与传承

一、传统节日符号的释读方式

二、传统节日的演变

三、传统节日的传承

从元中都遗址看中华文明的继承和融合

一、元中都遗址概况

二、元中都的规划继承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都城规制

三、元中都建筑风格继承中原建筑传统

四、正殿中间御道的设置反映了文化的融合

“文化自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国破家亡”与文化自觉

二、“襁褓”与文化丢失

三、“拳打脚踢”与“亲吻抚摸”

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

《金铁霖声乐教学法》序言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概论

一、秦代统一文字和小篆的产生

二、西汉——孕育着今文字时代的开始

三、汉隶——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四、汉代草书的发展

论人文教育的当下意义

苍穹之下 表象之上

探索为艺之道——中国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一、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发

二、对造型手段的启发

三、对塑造意境的启发

四、中国画基因的特殊性与艺术创新的关系

五、写生不是万能的

六、风格形成中的问题

七、塑造学者型的艺术家

八、切忌急功近利

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一、关联宇宙

二、一气充塞

三、阴阳互补

四、变化生生

五、自然天理

六、天人合一

岂止诗句记飘蓬——抗战中西南联大教授的旧体诗作

一、漂泊西南多唱酬

二、百一篇成聊自遣

三、诗史更愧无君才

四、还将孤愤托长吟

出土简牍法律文献的定名、性质与类别

一、文书与文献

二、性质辨析

三、类别及其内容

结语

中国工笔人物画简论

一、工笔画的概念

二、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三、工笔人物画的体式

四、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观念

“恕道”在当代危机中的共通性与积极面向

一、当代新儒家的承担与困难

二、当代危机期待的价值共识

三、适应当代危机的“恕道”价值重建

崇文集四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全二册)是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 编。

得书感谢您对《崇文集四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全二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白氏文集》日本传播史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系列之一。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社会卷)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从1980年代至2007年,来自澳门、台湾和内地等地的研究机构、社团、政府机构等,主要以澳门本地为主的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几大类:青少年问题类,移民与劳工、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社会排挤类,卫生、健康、福利与社会保障类,博彩研究类,社会治安类,“土生葡人”等八大类,大体包括了澳门民众比较关注的重大社会议题。对于我们整体了解澳门的社会情形及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所选文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教育卷) 电子书
这是一本论述澳门教育现状和改革的重要著作。全书围绕澳门教育的现状、成就与缺陷、澳门教育的改革以及澳门与内地、香港、台湾等地教育的异同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论述与评析。本书的作者大都正在澳门教育研究的一线部门工作,对澳门教育的成就与不足既有切身体验,又有理论思考。澳门教育与内地有鲜明的不同,其教育特点和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内地既有不同也有一致之处,许多方面值得内地教育工作者借鉴。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行政卷) 电子书
澳门自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葡萄牙管治之下,其政治制度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行政、立法、司法相对独立,以行政为主导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后,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保留“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基础上进行行政改革,调整机制、革新体制、理顺职能、塑造行政文化,带来了澳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本书汇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澳门公共行政的历史沿革、特色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澳门及其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经济卷) 电子书
澳门自1995年开始被世界银行列为高人均收入的国家(地区)之列,成为有自身特色的微型海岛经济的典型。回归后受益于与内地更紧密联系的新优势,澳门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构成粤港澳经济大三角的重要一极。本书对了解澳门经济的特点与优势,认识澳门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意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