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丛书探究中外文学交流历史及影响,展现双向互动,揭示文学特质。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学在远古时候就开始向域外传播,影响至深且巨。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是与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来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与各国家、地区的文学关系、得鉴古知今之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件重要工程。丛书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1)外国作家如何接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如何对外国作家产生冲击与影响?具体涉及到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学的收纳与评说,外国作家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误读、误释,中国文学在外国的流布与影响,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与异国情调等等。(2)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作家如何接受外国文学,对中国作家接纳外来影响时的重整和创造,进行双向的考察和审视。(3)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展示出中外文学家在相关的思想命题所进行的同步思考及其所作的不同观照,可以结合中外作品参照考析、互识、互证、互补,从而在深层次上探讨出中外文学的各自特质。(4)从外国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化语境(尤其是20世纪)中的传播与接受着,试图勾勒出中国读者(包括评论家)中的外国形象,探析中国读者借鉴外国文学时,在多大程度上、何种层面上受制于本土文化的制约,及其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范式中的改塑和重整。丛书将全面釐清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丰富的交流关系,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作者简介

丁超,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西高平。1978年3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罗马尼亚语专业,1982年1月毕业留校,长期从事罗马尼亚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l986至l987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访学,199l至1993年在中国驻康斯坦察总领事馆工作,1997至1999年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任教育组负责人,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参加过《汉罗词典》的编纂,出版教材《罗语应用文》和(《新编大学罗马尼亚语》(1、2册,与后两册共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友人合译(《茶馆》等剧本在罗出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译作若干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学交流的历史重构与当代阐释

第一节

国际政治范畴的“中东欧”和文学的“东欧”

第二节

中东欧文学及其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节

方法、范式与视域的融合

第一章古代华夏民族与中东欧民族的最初接触和相互认知

第一节

远古时代的遗存、推测与想象

第二节

北匈奴人西徙与东方华夏民族进入东欧

第三节

关于古保加尔人、匈奴人和中国人的关系

第四节

阿瓦尔人或柔然

第五节

蒙古帝国在中东欧的战争

第六节

第一位到达东方的波兰人本尼迪克特

第七节

马可·波罗及其故乡克罗地亚

第八节

14世纪从中欧来华的人士

第二章明清之际中国与中东欧地区交流的地理知识、人物业绩和文化影响

第一节

明末中国舆图和地学典籍对中东欧的折射

第二节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等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

波希米亚来华传教士群贤

第四节

来自南斯拉夫历史地区的传教士

第五节

匈牙利人对中国的探索

第六节

到达中国的第一位罗马尼亚人

第七节

到达中国的第一位塞尔维亚人

第八节

中东欧本土文明及史料对中国的反映

第三章晚清中国关于中东欧民族的认识及文献记载

第一节

中国地理学著作对中东欧地区的介绍

第二节

驻外使臣对中东欧民族的记述

第三节

其他书刊对中东欧民族和国家的介绍

第四节

康有为的波兰史论和中东欧四国游记

第四章晚清时期来华的中东欧人士及对双边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匈牙利人的东方情结与奥匈帝国对华关系

第二节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来华的波兰等国侨民

第三节

其他来华的中东欧地区人士

第五章19世纪中东欧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第一节

中国文化初入捷克

第二节

中国文化进入罗马尼亚

第三节

中国文化在其他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情况

第六章清末民初中东欧文学汉译的滥觞

第一节

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

第二节

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魔罗诗力说》和《域外小说集》

第四节

周氏兄弟与匈牙利文学的早期译介

第七章“五四”新文学作家与中东欧文学

第一节

鲁迅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周氏兄弟的中东欧文学译介

第二节

茅盾与《小说月报》对译介中东欧文学的贡献

第三节

朱湘与他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

第四节

各种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八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茅盾、巴金、王鲁彦、孙用等翻译家的译介贡献

第三节

《文学》、《矛盾》等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

以Esperanto为中介语的中东欧文学译介

第九章20世纪前半期中东欧国家对华政治与文化关系

第一节

中东欧对华政治与外交关系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欧民间的战斗友情及其历史贡献

第三节

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早期汉学

第四节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对中国文学的译介

第十章毛泽东时代对东欧文学的引进

第一节

新中国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政治文化关系概述

第二节

波兰文学在中国

第三节

捷克斯洛伐克文学在中国

第四节

匈牙利文学在中国

第五节

罗马尼亚文学在中国

第六节

保加利亚文学在中国

第七节

南斯拉夫文学、阿尔巴尼亚文学在中国

第八节

波罗的海三国文学在中国

第九节

中国作家出访东欧及有关记述

第十节

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遗产与思考

第十一章194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译介和出版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捷克和斯洛伐克

第二节

中国文学在波兰

第三节

中国文学在匈牙利

第四节

中国文学在罗马尼亚

第五节

中国文学在其他中东欧国家

第十二章新时期以来中东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二节

新时期中东欧文学研究的深入

第三节

后三十年中东欧文学研究的热点

第四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第十三章当代中东欧文学重要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一节

波兰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二节

捷克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三节

匈牙利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四节

罗马尼亚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五节

保加利亚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六节

前南斯拉夫文学和阿尔巴尼亚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七节

东欧文学研究和译介的薪火相传

结语相约文学未来,共襄大业盛事

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文化)交流大事记稿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是201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丁超。

得书感谢您对《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民族品牌卷Ⅱ)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任正非、李彦宏、李小琳、李晓林、郑元豹、张凤山、张纯良、张九龙、朱桂新等100位民族企业家的奋斗历程。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一部好看又权威的中国近代史。
华侨大学史(1960~2020)(全2卷) 电子书
华侨大学60周年编纂出版首部通史《华侨大学史》。
中国文化史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囊括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