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总结08年后中国经济政策、反思理论,强调宏观债务管理战略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是总结中国2008年以来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反思的典范,是一本讲好“中国故事”的力作。全书以“双底线政策的形成与转换”为主线,对中国2006~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政策框架、工具创新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是第一本系统研究近14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史的著作。同时,本书将债务累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作为本书研究的重中之重,全面强调宏观债务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战略地位,在打开金融这个“黑匣子”的基础上,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前瞻性思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颇具理论研究价值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
一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双底线思维的形成
(一)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概况及其挑战
(二)金融危机后宏观调控理论的争论与双底线思维的意义
二 双底线思维的逻辑体系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一 宏观调控概述
(一)宏观调控的起源和概念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对比
二 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一)重商主义
(二)古典自由主义
(三)凯恩斯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三 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演变
第三章 高速增长末期以“双防”为核心的宏观调控(2006~2008年)
一 高速增长末期的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下的繁荣
(一)GDP增长强劲,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以上
(二)从经济结构看,投资驱动模式明显,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三)投资冲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保持旺盛
(五)进出口高位增长,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
(六)价格水平全面上涨,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七)人民币长时间持续升值,对外投资处于缓慢增长平台期
(八)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九)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占比有所下降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经济增长过快,存在局部过热转向全面过热的风险
(二)存在由结构性物价上涨向全面通胀转变的风险
(三)资金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涨幅偏高
(四)国际经济风险加剧,次贷危机出现苗头
三 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以“双防”为核心
(一)稳健的财政政策重在调整结构
(二)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
(三)“双闸门”行政干预等其他宏观调控措施
四 对本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评价
第四章 金融危机至后危机时期的宏观调控(2008~2012年)
一 金融危机至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
(一)经济增长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大幅波动后逐步趋于平缓
(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下滑,在刺激政策影响下产业结构短期扭曲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
(四)消费增长乏力,消费者信心指数不佳
(五)金融危机期间进出口贸易下滑后持续保持疲软状态
(六)价格水平波动较大,资产价格上升较快
(七)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旧较高
(八)人民币汇率先稳后升,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九)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恶化
(十)地方财政收入占比有所提高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国际环境恶化,出口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
(二)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显现
(三)金融扭曲和金融风险进入新的阶段,资产泡沫化风险突出
(四)在“信贷—投资”模式下,债务规模尤其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扩张
(五)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凸显,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
三 反危机时期的宏观调控:从“四万亿元”刺激向微刺激的转变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从重在扩内需、稳增长逐步向调结构变化,融资平台快速发展,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途径
(二)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到“稳健的货币政策”
(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继实施
四 对本阶段逆周期调控政策的评价
第五章 转向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2013~2016年)
一 2013~2016年中国经济的表现
(一)经济增速从前些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需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三)投资整体平缓回落,基建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随政策变化波动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阶梯式回落,但消费结构持续转型升级
(五)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对外贸易较长时间保持负增长
(六)随着刺激政策的减弱和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工业生产进入平缓回落期
(七)通胀水平分化,价格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
(八)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但资本流出压力持续存在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衰减,经济增速放缓
(二)资金“脱实向虚”加剧,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
(三)随着债务风险的累积,债务的结构性风险逐渐显现出来
(四)房地产供求基本面逆转,但结构性泡沫持续存且有所加剧
(五)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市场大起大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常态化
三 宏观调控逐渐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调整结构,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寓改革于调控”,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三)重大改革持续推进,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四 对本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评价
第六章 金融危机以来宏观调控总结:双底线思维的形成
一 宏观调控目标:基本以稳增长为核心
(一)从“保增长”到“稳增长”,经济增长始终是核心目标
(二)在防风险的同时对稳增长予以高度关注,防止经济失速加剧风险
二 配合总量性政策,增强结构性调控力量
三 完善“三位一体”调控模式,短期调控与长期改革相结合
(一)宏观政策愈加重视长期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宏观经济政策定位稳健,具体政策灵活
四 创新宏观调控理念,调控方式转向常态化
五 转变调控思维,底线思维形成
第七章 内部风险与大国博弈双重约束下的宏观调控(2016~2019年)
一 2016~2019年的宏观经济表现
(一)经济增长经历了“回暖—回落”的转换历程,下行压力持续存在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 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宏观调控重心转向防风险、去杠杆
(二)2018~2019年,宏观政策对稳增长的关注增加
三 本阶段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一)2016年去杠杆政策的影响
(二)2018年政策再调整的影响
四 对本阶段政策调整的评价
第八章 中国宏观调控背景发生重大变化
一 外部形势“稳中有变”,不确定性增加
(一)全球经济虽有复苏但可持续性不足,全球贸易低迷态势难改
(二)全球财政及金融风险处于高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
(三)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增加,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外部风险
二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结构性问题依然难解
(一)消费升级与供给不匹配,高杠杆率进一步抑制消费
(二)供给侧改革效果显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 高杠杆对宏观政策腾挪空间的约束持续存在
(一)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但结构性泡沫风险仍存
(二)继续依托基建投资稳增长面临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
四 人口红利继续弱化,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
(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迎来刘易斯拐点
(二)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进一步增加
五 内外环境变化,宏观调控需要新思路
第九章 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债务风险和金融稳定
一 中国债务风险的成因: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部门轮番加杠杆
(一)“债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推动企业部门杠杆率攀升
(二)影子银行和融资平台债务膨胀,政府部门债务率增长迅速
(三)房地产市场升温,居民加杠杆买房导致居民部门快速加杠杆
二 中国宏观债务风险现状:债务结构严重失衡,付息压力较大
(一)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债务水平高企
(二)广义政府债务率较高,地方政府面临一定的偿债压力
(三)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
(四)融资成本偏高,利息负担加重
三 中国债务风险存在的隐患及对危机传导路径的逻辑分析
(一)投机性融资及庞氏融资占比较高,债务风险隐患逐渐显现
(二)债务风险开始暴露,并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三)债务危机可能发生的几个传导路径
第十章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
一 新形势下宏观调控要正确认识几大问题
(一)正确认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三)正确认识培育和建立中国产业优势的中长期性
(四)正确认识控制风险释放速度的必要性
(五)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六)正确认识改革的艰巨性与困难
二 构建双底线思维下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处理好各调控目标之间的协调
(二)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长期政策,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三)做好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调配合
(四)坚持双底线思维化解短期债务风险
三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策平稳转换
(一)政策相机抉择有其必要性,但需正确认识政策转换的成本与风险
(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策平稳转换
后记
稳增长与防风险:中国经济双底线政策的形成与转换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毛振华。
得书感谢您对《稳增长与防风险:中国经济双底线政策的形成与转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