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的金融

颠覆的金融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汇集国内国际12位金融界权威,深度剖析中国金融的种种变革,解读资本市场新政,颠覆传统观念。

内容简介

我们处身于金融时代。现代社会,人们因为持有信用卡、炒股票、买保险与银行、证券、保险发生联系,还会购买余额宝、银行理财,参与众筹,我们很难与金融绝缘。即使什么都不做,我们的浏览记录、购物行为也会被采集,成为互联网企业预测消费与投资行为的素材。金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金融业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中,从机构设立、业务准入到定价机制,管制无处不在。片面地看,金融的历史就是金融管制的历史,金融业的创新是在突破金融管制,金融业门外的“野蛮人”颠覆传统金融的产品也是他们受到较少管制的结果。《颠覆的金融》汇集国内国际12位金融界权威,深度剖析中国金融的种种变革,解读资本市场新政,颠覆传统观念。

作者简介

作者魏本华,1984年11月从中国人民银行五道口研究生部毕业,获国际金融硕士。毕业后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外事局国际金融组织处副处长、处长;中国驻亚洲开发银行副执行董事;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副执行董事;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司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执行董事;2003年8月至2008年1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2011年担任东盟与日中韩三国设立的地区经济监察机构“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负责人。2010年2月至今担任北京市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十二波席卷金融大浪潮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的决策新思维

阿西莫夫的错误

统计学应用的极致

赌上全部声誉的普林斯顿教授

看透你的沃尔玛和赌场

白痴的美国儿童节目

无法预测的金融政治危机

怪招迭出的以色列间谍

给自己的森林放把火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颠覆、颠倒还是癫狂

思考互联网金融最正确的方法

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和监管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势如破竹

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

金融产品多样化滋养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见微知著,中国经济转型壁垒

金融脱媒时代

第四章 现实与未来:小额贷款公司的是与非

蓬勃发展的中国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现状

三问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小额贷款公司闯出一片天地

第五章 影子银行内幕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监管系统

没有担保的P2P难成大器

中国的影子银行

第六章 资本市场该有怎样的制度改革

不解决源头问题,证监会只能白忙活

勿拔苗助长缓推多层次资本市场

警惕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金融创新不能脱离根本

第七章 企业债致中国金融体系风险高企

国际通用的两个金融风险指标

中国金融风险已突破警戒线

企业债是最大的金融风险

企业去杠杆是个大手术

整体金融体系依然稳定

务实的企业债治疗方案

第八章 货币幻境下的地方债悬崖

中国政府有多少资产

中国政府有多少负债

地方债的庞氏游戏

两张重要的资产负债表

中国政府债务的风险

直击债务风险方案

投融资机制改革方向何在

第九章 保险业能否飞得更高

卖保险还能有新意吗

保险产品定价谁说了算

保险产品收益怎么这么低

保费哪儿去了

放宽的保险投资渠道

第十章 最牛经济难为股市另辟蹊径

最牛的经济

最熊的股市

中国股市低迷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股市风险并不特别高

A股如何走出低迷

第十一章 线上交易,个人信息流向何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

征信系统简介

征信系统现况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系统

第十二章 金融与电商争雄,大数据如影随形

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金融与电商的下一步扩张

大数据对既有模型的冲击

用大数据营销

颠覆的金融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魏本华。

得书感谢您对《颠覆的金融》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外金融组织变迁:基于市场-技术-组织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在长时段、中外比较的视角下,按市场-技术-组织分析框架,梳理和归纳金融组织演进中变与不变的内涵。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 电子书
金砖国家如何在同一合作框架下化解自身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创造新的增长动力,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金融风险与创新 电子书
本书将从金融体系的创新进行分析,从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创新着手,从企业和个人视角的分析相关的投资策略及风险控制。
MBA轻松读:金融学 电子书
用精简的专业术语,介绍现代金融经济和财务管理中的核心理论,一本非金融专业人士用得上的“风险与回报的艺术”之书。
管理结构性减速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电子书
本书深度剖析了企业、居民、政府、金融系统、对外等部门的主要风险,并从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提出了宏观调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