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分析工业理念创新、工业基因、人机协同、数据智能、企业文化等,提出了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
内容简介
数字化技术的本质作用是重构人与机器的关系,但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关键,是要把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统一起来。为此,需要深入理解现代工业的本质特征和技术发展的规律,需要长期坚持用数字化技术加速工业技术的演进。
本书阐述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本书分成六个部分。前面两部分介绍技术演进的基础知识,中间三部分分别从IT、DT、OT的角度理解数字化技术,以及对错误观念和文化冲突进行了反思。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通向数字化共识之路
序二
前言 积跬步以至千里
第一篇 技术创新的演进逻辑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幸存者偏差
创新中的人择难题
熊彼特定义的创新
模仿与创新的差异
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
第二章 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
背离理论的算法
工程师的方法论
基础条件与创新
需求拉动的作用
创新的机遇期
创新条件的差异
创造条件的智慧
第三章 重新定义用户的需求
创新与个性化需求
需求的综合性和矛盾性
潜在需求
挖掘潜在需求
需求的三种类型
需求描述的误区
定义需求的智慧
现实约束与退半步
退半步与持续演进
需求驱动的内涵
第四章 超越自己的视野
认知的视野与关键问题
从需求到技术原理
从原理到技术成功
从技术到商业成功
第五章 企业的创新与研发管理
风险防范的逻辑
创意的产生
常识性筛选
三个常识性问题
战略性筛选
项目过程管理
研发管理的挑战
第二篇 工业基因与经济社会环境
第六章 现代化工业的基因
理解效率
理解质量
理解成本
理解标准
理解管理
从原理到工业技术
第七章 技术演进的经济视角
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先进性与经济性的矛盾
分工协作与第三产业
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经济
高科技与市场化
数字化技术的经济动因
竞争、同质化与长尾
第八章 社会发展与技术经济性
机器代人与社会发展
机器代人与民众就业
社会发展与质量要求
社会发展与时间成本
社会发展与劳动力供求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第三篇 人机关系的演变逻辑
第九章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
传统机器的局限性
维纳的深刻思想
催生控制论的技术条件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化产线与无人工厂
第十章 信息化与管控融合
信息化的控制论视角
工业企业的计算机系统
管理与控制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与管控融合
数字时代的管理
第十一章 计算机决策的潜力
知识、信息与决策
认识模型的意义
模型求解的潜力
数学模型的局限性
技术对潜力的约束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及相关学派
人工智能的思想
人工智能的学派
学派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
机器决策的隐患
工业场景中的机器决策
智能潜力释放的三条线索
CPS
从感知走向认知
第十四章 数字时代的人机关系
算法的局限性
人机协同决策的层次
远程化的意义
第四篇 数据技术与工业知识
第十五章 引爆技术热点的机会
理解数据质量
消除断点的意义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大数据与工业大数据
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
第十六章 工业知识软件化与工业App
管理系统中的工业App
研发类工业App
实时管控与工业App
实时管控工业App的开发
工业App的调整问题
工业App的人才需求
第十七章 工业数据的根因分析
理解根因分析
根因分析的陷阱
陷阱背后的深层原因
跳出陷阱的思路
提高根因分析的效率
第十八章 工业对象的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的出发点
大数据时代的建模机会
第四范式与科学规律的发现
第十九章 知识管理与软件化
知识管理的困境
知识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
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管理
知识范畴的拓展
第五篇 数字化技术与价值创造
第二十章 价值创造的时间视角
控制论与快速响应
快速感知
快速决策
快速执行
第二十一章 价值创造的空间视角
市场与优质资源
资源对接的建立
资源对接的平台
第二十二章 价值创造的不同视角
一线工人的视角
基层管理者的视角
技术人员的视角
高层管理者的视角
第二十三章 价值创造的演进视角
持续改进中的问题
丰田公司的经验
对标找差与PDCA
PDCA与IVRA
平台与持续改进
数字孪生、移动通信与持续改进
第六篇 固有观念与工业文化
第二十四章 创新过程的固有观念
创新中的常见观念问题
创新中的常见偏见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活动中的话语权问题
第二十五章 抛开数字化转型的执念
放弃理想的执念
实践带动技术进步
责任心是基础
第二十六章 工业文化与工业数字化
工业文化
IT文化与工业文化
研发与生产的文化冲突
工业数字化与科技向善
知行: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是202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郭朝晖。
得书感谢您对《知行: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