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价值、制度、技术与行为的视角(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价值、制度、技术与行为的视角(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阐述了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路径与策略。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在这一框架下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强应急协同治理,推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企之间、政社之间乃至军地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防范、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

本书论证了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逻辑,并从制度、主体、过程、价值、工具五个方面阐明了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基于大量调研数据,对突发事件中的“非协同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全书旨在以突发事件应对与管理的协同效应,对冲和破解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降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赖先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任浙江省龙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与应急管理、行政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 价值逻辑

一、新时代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

二、应急管理:维护现代公共安全的新途径

第二节 历史逻辑

一、从古至今的灾害事件:国家治理的持续挑战

二、历史上的救灾政策、思想:应急管理的重要渊源

第三节 现实逻辑

一、突发事件增加治理成本,应急管理降低治理成本

二、突发事件影响治理秩序,应急管理维护治理秩序

三、突发事件考验治理能力,应急管理体现治理能力

第四节 理论逻辑

一、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选择

二、降低治理脆弱性,增强治理韧性: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

第二章 突破单向度: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多重向度

第一节 制度向度:机制优化、执行力提升

一、完善应急制度体系

二、提升应急管理制度执行力

第二节 主体向度:强化内外协同治理

一、导入社会机制,壮大应急力量

二、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应急资源供给

第三节 过程向度:强化事前主动防治

一、嵌入事前风险管理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第四节 价值向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

二、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价值追求

第五节 工具向度: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

一、信息不对称与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

二、全媒体时代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第三章 “非协同现象”:常规应急的一个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纵向条块联动低效:风险认知层层减码与响应迟钝

一、突发事件风险大小的不确定性与突变性

二、事前自下而上条块风险信息过滤:出现“层层隐瞒”

三、初期响应体制性迟钝与中期应急“层层加码”

第二节 横向部门间分割:风险防控分割与应对推诿

一、突发事件形态呈现耦合性、跨界性

二、事前风险防治职责模糊、交叉

三、事中部门应急避责推诿与碎片化

第三节 平行跨区域协同乏力:风险外推与阻滞低效

一、突发事件风险呈现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特征

二、事前跨区域联合风险防控形式多、实质进展少

三、事中自发性跨区域协同较少,存在应急孤岛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内外协同不畅:风险共治乏力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难以形成合力

二、政府与企业协同不够:政府热,企业冷

三、政府与公众协同不足:干部干,群众看

四、政府与媒体协同乏力:风险预警失效,催生次生舆情

第四章 走向协同治理:理论方案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一、协同治理的定义与类型

(一)协同治理的定义

(二)协同治理的类型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优势、局限与适用领域

(一)协同治理的比较优势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局限和挑战

(三)协同治理的适用领域

第二节 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复合型协同治理

一、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进路分析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治理概念的特色分析

三、治理现代化赋予协同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复合型协同治理的提出

四、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实现协同治理的优势与挑战

(一)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实现协同治理的优势

(二)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实现协同治理的挑战

第三节 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一、构建公共价值目标共同体,增强协同治理的动力

二、优化协同治理机制设计,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和阻力

三、培育协同治理行为,提高协同治理执行力

四、导入协同技术和协同文化,提高协同治理的环境推力

第五章 打造价值目标共同体,强化自驱性协同

第一节 强化公共价值目标导向

一、多一些公共价值,少一些机构利益

二、加强公共管理者的大局意识和开放思维

三、杜绝极端个人主义,维护公共价值

第二节 提高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度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走出“塔西佗陷阱”

二、从关系型信任走向契约化、制度化信任

第三节 强化风险意识和知识整合

一、警惕“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

二、强化知识整合与协同,减少知识碎片化

三、摈弃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形式主义的干扰

第六章 构建相容性激励机制,增强自发性协同

第一节 构建正向相容性激励机制,推动风险防治协同

一、构建条块风险防治的绩效激励机制

二、构建社会参与风险防治的绩效激励机制

第二节 健全正向相容性激励机制,促进应急处置协同

一、健全条块应急绩效激励与补偿机制

二、构建社会参与应急的绩效激励机制

第三节 优化负向相容性激励机制,推动风险防治协同

一、关口前移,构建风险防治绩效问责机制

二、强化对企业风险防治绩效的负向激励与约束

第四节 优化负向相容性激励机制,促进应急处置协同

一、党政问责制度

二、优化应急问责机制

(一)理顺应急职责

(二)事中建立应急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

(三)引入事后调查机制

第七章 发展复合型协调机制,导入权威型协同

第一节 优化行政指导性协调机制

一、健全“平时”应急协调机制

(一)常态化条件下领导小组机制(含专项指挥部机制)

(二)优化领导分管机制

(三)导入交叉任职机制

二、优化“战时”应急协调机制

(一)前方:现场指挥部机制

(二)后方: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指挥部机制

(三)对口支援机制

(四)上下交叉任职(兼任)机制

(五)规划和设计应急救援战区机制

第二节 发展治理主体自发性协调机制

一、构建“平时”自发性协调机制

(一)应急预案协同机制

(二)联席会议机制

(三)契约合作机制

(四)“平时”政府与社会力量自发性协调机制

二、构建“战时”自发性协调机制

(一)“守望相助”的互助、互救机制

(二)社会组织自发性应急协调机制

第三节 推进协调机制扁平化、制度化、法治化

一、推进协调机制扁平化

二、推进协调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第四节 着力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一、推进应急指挥体系综合化、协同化

(一)推进应急指挥部门内部综合化、协同化

(二)提高应急指挥体系跨部门综合化、协同化水平

二、推进应急指挥体系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一)加强应急指挥配套保障制度建设

(二)打造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

三、提高应急指挥体系数字化、专业化水平

(一)坚持数字赋能原则,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二)提高现场应急指挥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应急指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八章 培育协同治理行为,提高自主性协同

第一节 构建协同型领导

一、多方协同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估

二、多方协同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节 强化公共冲突管理

一、群体性冲突事件及其生成机制

二、健全群体性公共冲突管理机制

(一)优化治理理念,减少公共冲突风险源

(二)第一时间响应,避免偶发事件助推事态升级

(三)强化信息发布,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韧性

第三节 加强信息沟通与舆论引导

一、突发事件风险感知的“心理台风眼效应”

二、坚持线上线下“双处置”,降低风险感知差异

第九章 推进政社应急协同,促进社会化协同

第一节 社会端:强化社会应急协同行为

一、推进政府应急信息公开

二、引导公众的应急依从行为

第二节 政府端:推进应急辅助性职能向社会转移

一、为什么要推进政府职能社会化转移改革

(一)推进政府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二)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协同共治的需要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推进应急辅助职能社会化转移的探索与实践

(一)应急领域职能社会化转移改革及其成效

(二)应急领域职能社会化转移面临的挑战

第十章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自动型协同

第一节 建设、运营多方协同的应急系统与平台

一、打造社会化、协同化的应急联动系统

二、建设社会协同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

第二节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协同应急智能化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发展态势与展望

(一)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分布与比较

(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比较

(三)对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三、人工智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影响

第十一章 推进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

第一节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面强化风险意识

二、提高重大风险的预防和化解能力

三、加强重大风险的防控机制建设

第二节 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制度优势

一、开展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制度优势

(一)抗击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制度韧性

(二)对冲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制度力量

二、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能力的路径

(一)立足源头治理,控制风险源

(二)立足依法治理,阻断风险演化和升级

(三)立足系统治理,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四)立足协同治理,凝聚卫生风险治理的磅礴力量

第三节 推进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多重、多任务委托代理的视角

一、事前公共卫生风险治理失灵现象

二、国内外公共卫生风险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分析

(二)公共卫生风险沟通的研究

三、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及其场景分析:多重、多任务委托-代理视角

(一)公共突发事件风险治理的委托-代理场景

(二)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多重、多任务委托-代理场景

四、治理失灵的理论解释框架:信息不对称-目标模糊-激励不相容

第四节 优化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机制设计

一、建立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地方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相容性激励机制

(二)建立卫生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相容性激励机制

(三)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相容性激励机制

二、优化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的信息机制

(一)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信息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信息机制的路径与策略

第十二章 加强区域环境社会风险协同治理

第一节 环境社会风险及其区域差异

一、环境社会风险

二、环境社会风险的区域差异

第二节 环境社会风险的理论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概述

二、理论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政策启示

一、变量、测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计量结果

(二)分区域计量结果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加强污染防控是实现环境社会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和治理的根本路径

(二)推进生态环境有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环境治理投入的总体绩效

(三)重视收入差距问题,降低引发环境社会风险其他因素的影响

附录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访谈提纲

一、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二、企事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三、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四、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后记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价值、制度、技术与行为的视角(国家治理研究书系)是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赖先进。

得书感谢您对《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价值、制度、技术与行为的视角(国家治理研究书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言语行为与制度社会的建构 电子书
本书在新的语境下研究了制度社会建构的认知基础尤其是语言基础,并通过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制度性事实的建构来阐释制度社会的建构。由于语言在联结人类心智和道义中的特殊角色,本书建立了“心智—语言—伦理”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了心智(主要指集体意向性)、语言(建构性言语行为)和伦理(言语行为理性)在制度性事实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最后还从制度性事实的可理解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论证了科学理性
法国大学治理模式与自治改革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旨在研究和归纳法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发展。
边缘地带的治理 电子书
街头、村落作为社会边缘地带,该怎么治理?
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 电子书
本书全面梳理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历史沿革,并重点论述中国在经济、金融、货币、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发展援助机制、网络空间安全、应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12个领域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作用与贡献,然后进一步提出增强中国作用与贡献的途径和建议。
土地开发与基层治理(田野中国)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全面认识征迁治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