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最好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已出版《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多部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道”与“万物”的三重关系——老子世界观的构造

一、道的创造力和事物的起源:“道生之”

二、道的弱作用力和事物的自主性:“德畜之”和“道法自然”

三、事物的“化作”与“无名之朴”:“反者道之动”

第二章失常与回归——老子的“反”探究

一、“反”和“复”与事物的“返回”和“复归”

二、为什么要返回:“欲作”和“妄作”

三、何处是归程:“无名之朴”和返本归根

第三章老子的学说与《金人铭》和黄帝记忆

一、《金人铭》、黄帝之言与老子

二、从“谦卑”和“柔弱”方面来看

三、从“俭朴”和“节制”方面来看

四、从“变化”、“累积”和“结果”方面来看

第四章“一”的思想的展开及其形态

一、从数字到本根:“一”和老子的创发

二、创生和万物的根据:《太一生水》的“太一”和《凡物流形》的“一”

三、“执一”、“一众”和“一法”:《管子》和《黄帝四经》中的“一”

四、共同和统一的世界:《庄子》的“齐一论”

第五章终极根源概念及其谱系——上博简《恒先》的“恒”探微

一、《恒先》的“恒”与“极”

二、作为终极根源的《恒先》的“恒”

三、《恒先》的“恒”与早期道家本根论的谱系

四、《恒先》的“恒”与古代早期中国思想中的“恒”

第六章从文本篇章到义理脉络——《太一生水》的构成和概念层次再证

一、从文本的构成说起:不同章节抑或不同篇目

二、概念层次和义理脉络:从“太一”“道”到“天地”“万物”

第七章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从老子的“道政”到黄老学的“法治”

一、从“道”和“道生之”到“道法”和“道生法”

二、从“无为”到“法治”

三、从“反智用道”到“弃智用法”

四、从“无名”到“形名”

五、从“自然”到“人情”

六、从“小国寡民”到“至世”

第八章秩序、制度与贤能——黄老学为什么反智的一个内在追寻

一、道家眼中的良好秩序和生活:从老子到黄老

二、道家“反智”的类型与黄老学的“反智”

三、法治对贤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四、法治对贤能:普遍、活力与有限、无能

五、法治之公正与贤能之偏私

六、余论:期望、历史和比较

附录北大藏汉简《老子》的某些特征

一、文本新尺度与思想上的异同

二、文本结构与《老子》的演变

三、书体和避讳与简本抄写年代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

得书感谢您对《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电子书
熊逸为你还原老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本色。
判断与存在:海德格尔早期判断学说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海德格尔前期(1912~1935)的逻辑学作品,通过文本阐释来研究海德格尔判断学说的背景、发生、发展、结构与内容,以及它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它在西方判断理论史上的重要开创性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启示。
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 电子书
在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有“回族四大著作家”(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的说法。马注思想之所以值得重视和研究,完全与他出生于回族世家,自幼受儒学教育从而在融合伊斯兰与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清真指南》堪称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当前,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的赛莱菲耶极其活跃。它在国际政治领域,已经产生了可见的危害;它在思想、文化、宗教领域的流传,人们同样不应低估它的严重影响。
创新者的世界:从麻瓜到王者 电子书
7种武器、8个法则,帮助你掌握创新思维与方法,养成创新能力,做出创新产品。
早期汉语《圣经》对勘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一部对早期汉语《圣经》进行对勘研究的专著。本书从汉语《圣经》中最早的三个版本——阳玛诺的《圣经直解》(1636)、白日昇与徐若翰的汉语《圣经》(1707)、贺清泰的《古新圣经》(1803)入手,以对勘的方法将三部手稿四福音书经文与拉丁文《圣经》内容进行字句对照,从翻译、新词等角度,探求每部手稿的翻译策略、词语创新等问题,力求还原早期汉语《圣经》史的发展脉络,并论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