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协定与民定.中华学人丛书

钦定、协定与民定.中华学人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内容简介

通过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相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变成一场对制宪权的争夺。从 1908 年的《宪法大纲》到 1911 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作者简介

彭剑,1975 年生,湖南宁乡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前后史事为学术专攻,尤致力于清朝季年的宪政,已出版《清季宪政大辩论》《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等专著。    


章节目录

楔子:寻找《大清帝国宪法》
  一、王晓秋的新见
  二、俞江的论断
  三、迟云飞的发现
  四、关于本书
第一章 宪法可巩固君权
  一、北京炸弹案:两种制宪方案的竞争
  二、穗积博士:君主主权,初无所损
  三、伊藤侯爵:不可旁落于臣民
  四、载泽:宪法可巩固君权
第二章 巩固君权的妙法
  一、袁世凯建议派员考察德、日两国宪法
  二、三大臣出洋
  三、大权政治必用钦定宪法
  四、钦定宪法可以巩固君权的五大理由
  五、钦定注意事项
第三章 《宪法大纲》的体例创新
  一、模仿日本宪法的“外记法”?
  二、扩大阅读带来的困惑
  三、《东方杂志》的删改
  四、乃师并无“外记”说
  五、“外记”与《宪法大纲》所列君上大权高度重合
  六、如此创新
第四章 三个“附”字,两种心思
  一、颁布之初的异见
  二、且看官方怎么说
  三、学术界的分歧
  四、误人的“附”字
  五、“制宪”的范围
第五章 钦定制宪原则
  一、必用钦定宪法
  二、先定宪法,后开国会
  三、宪法的大义
  四、将来要颁布钦定宪法
  五、对其他制宪方式的排斥
  六、达寿的功劳
第六章 钦定的《宪法大纲》
  一、从起草者谈起
  二、筹备议会与颁布《宪法大纲》的时机
  三、达寿之前,官员中的几种“钦定”言说
第七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上)
 ——张謇“为圣主告”的努力与制宪主张
  一、要设法让皇帝知道宪法之益
  二、直达内廷
  三、与铁良谈宪法
  四、翁同龢遗疏之谜
  五、为江楚二督起草立宪疏
  六、日本宪法“似可采择施行”
  七、要小心“学术杀人”
  八、张謇的努力与五大臣出洋
第八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下)
  一、保皇派的海外呼声
  二、呼吁行动
  三、制宪法与开国会
  四、评骘官方
第九章 “钦定”源自“和文毒”
  一、“宪法”一词是“和文毒”带来的?
  二、“钦定宪法”也源自“和文毒”
第十章 肃王府的谋划
  一、起草宪法是基于督抚的请求?
  二、王爷来电话了
  三、宪法要“真正钦定”
  四、捍卫钦定,撕破脸皮
  五、改奏折为说帖
  六、力主钦定宪法
  七、最大的赢家
第十一章 制宪大臣的权限
  一、钦派制宪大臣
  二、与宪政编查馆划清权限
  三、制宪大臣负责的事务
第十二章 制宪乃生死关头
  一、生死关头
  二、国会请愿代表:争取参与
  三、争取资政院的协赞权
第十三章 制宪要秘密
  一、派遣协纂人员
  二、制宪场所
  三、袁励准:制宪要严守秘密
第十四章 制宪开局
  一、开始制宪
  二、舆论:钦定之法不可取
  三、谘议局联合会:资政院应该要求协议宪法
  四、拒绝宪友会
第十五章 旅行与制宪(上)
  一、岣岣崖之行
  二、玉虚观归来:开始进呈钦定
第十六章 旅行与制宪(中)
  一、上方山之行
  二、兜率寺归来:百忧交集
第十七章 旅行与制宪(下)
  一、泰山之行
  二、后石邬归来:以日本宪法为据
第十八章 汪与李
  一、密不透风
  二、分工不同
  三、主张略有分歧
  四、心境小有差异
第十九章 钦定突变为民定
  一、宪法交资政院协赞
  二、资政院的“后援”
  三、清廷放弃钦定
第二十章 信条渊源
  一、《十九信条》问世
  二、出台过程点滴
  三、信条渊源
第二十一章 救命草
  一、根据信条选举、任命内阁总理
  二、袁世凯对信条的态度管窥
  三、张謇拒绝就任农工商大臣
  四、幻想最终破灭
结 语
附录 《大清帝国宪法》草案若干识别点
征引文献
索 引
跋:沟崖访古    


钦定、协定与民定.中华学人丛书是202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剑。

得书感谢您对《钦定、协定与民定.中华学人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科学人文总相宜:杨叔子传 电子书
本传记以朴实的笔触,力求准确、完整、清晰地描绘杨叔子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以全面展现他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以期为年轻一代树立一个现实的光辉典范。本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追溯杨叔子的家庭背景及求学经历。第三至八章勾勒了杨叔子从起步成长再到攀登科技高峰的学术成长之路,展现了杨叔子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大成就,以及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第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2期) 电子书
当前,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奋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城市因学术而有内涵,学术因人才而有活力。学术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取决于学术人才。深圳学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圳学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学派的发展成果与孜孜耕耘的深圳学人息息相关,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学术文化实现了越来越深入的涵养积淀。本书是2017~2018年度“深圳学人”
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 电子书
程天民,1927年12月27日生,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人。我国著名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与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军队文职特级、技术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本书以编年递进的方式梳理程天民院士的学术成长路线,以其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为章节划分标准,着重体现程天民院士经历的特色,并且在其中贯穿呈现我国防原医学学科和复合伤研究的发展演进历程,体现程天民院士在该领域的学术贡献和成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