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推进下的新闻教育变革

媒介融合推进下的新闻教育变革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变革中的传媒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标准的特点。

内容简介

《媒介融合推进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关注传媒业发展进程中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从历史维度上,分析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及其对新闻教育不断提出的挑战,探讨传统新闻教育模式相对于现实需要所存的欠缺和问题。

第二,从实践维度上,梳理和总结中外新闻教育机构跟随媒介融合的步伐所展开的各项改革,讨论其经验和问题,尤其对我国新闻传播院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进行分析。

第三,在个案层面上,作者以亲自主持的新闻教育改革项目为例,展开对新闻教育改革方向、路径和操作方法的讨论。

作者指出,变革中的传媒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标准的特点,新闻传播院系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调整。尽管新闻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但不管传播格局、媒体组织、新兴技术向何方发展,培养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新闻人才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落脚点。

作者简介

作者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编辑、媒介融合、新闻教育改革,是新闻传播学界第一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闻编辑学》《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等专著与教材1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媒介融合”与新闻教育研究

一、“媒介融合”理论与实践发展回溯

二、“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第二章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新需求

一、新闻传播行业的剧变及其面对的挑战

二、观察新闻传播行业变革的三个主要视角

三、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求

第三章 中国新闻教育的理念变革

一、传媒业的变化激发重构新闻学的思考

二、围绕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的研讨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教育的指导

第四章 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

三、加强教材建设

四、建设特色项目

五、拓展实践教学

六、建设实验中心

七、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

八、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九、新闻传播教育为社会服务

第五章 个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改革

一、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通过广泛调研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从新设专业、实验班到未来传播学堂:不断推进的育人模式探索

三、建设实验平台与创新实验课程:传播技术教育紧跟前沿

四、案例教学的开创性探索: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材建设

五、总结与思考

第六章 个案:新闻编辑课程及其教材建设

一、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走向

二、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

三、新闻编辑教材建设及其思考

第七章 他山之石:国外新闻教育改革

一、新媒体环境下国外新闻教育的变化

二、个案调研: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改革

三、个案调研: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改革

四、西方新闻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第八章 新闻教育有待继续探索的核心问题

一、新闻教育规模及人才培养定位

二、新闻教育的创新与守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

五、专业硕士教育

六、资金与实验条件保障

后记

媒介融合推进下的新闻教育变革是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蔡雯。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融合推进下的新闻教育变革》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电子书
作为大众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媒介批评”研究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本书内容以便有益于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与教学及实践的良性发展。
形态变革与话语转型:1990年代央视新闻评论部生产实践 电子书
以丰富的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对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描。
元宇宙与未来媒介 电子书
深度解读元宇宙与未来媒介的发展进路与产业动态。
北师大学者论语文教育(下)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学务纲要》《讲教授国文的法子》《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工农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论中学语文课本中关于古典文学部分的取材》《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等文章。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