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过沪剧的视角,了解海派文化。
内容简介
作为海派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沪剧的发展始终和申城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就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开埠伊始,艺人们逐渐进入城区,先后把它改名为“本滩”和“申曲”。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于当时竞相开办的各种游乐场和剧场,沪剧的发展轨迹和城市面貌的历史变迁大体吻合。沪剧也因此被称为“上海活的文化记忆”和“艺术名片”。
作者简介
作者褚伯承,男,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先后任上海文化艺术报编委、编辑部主任和上海沪剧院艺术室主任。同时兼任上海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和上海演出家协会理论部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概述 沪剧——海派文化的璀璨明珠
第一章 作为海派文化重要源头的早期沪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早期沪剧发源于浦江两岸乡镇的山歌俚曲
第三节 很早就形成“说新闻、唱新闻”的传统
第二章 与开埠初期的上海城市同步崛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先辈图》上的斑斑泪痕
第三节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鹞子翻身
第四节 筱文滨临危受命扛大旗
第五节 双峰对峙的舞台竞争
第六节 一出《游码头》,热唱大世界
第七节 四大班争锋,飚戏上海滩
第三章 沪剧西装旗袍戏成为海派文化的亮丽旗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
第三节 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第四节 号称“水泊梁山”的“申曲托拉斯”
第五节 小囡班飞出金凤凰
第四章 沪剧现代戏引领海派文化与时俱进的潮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沪剧现代戏的第一声春雷——谈沪剧《罗汉钱》
第三节 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谈沪剧《星星之火》
第四节 阿庆嫂因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从由沪剧《芦荡火种》产生的文化现象谈起
第五节 红灯是怎样点亮的
第六节 从《雷雨》改编看沪剧的曹禺情结
第七节 土编剧写出了传世作——记沪剧剧作家文牧
第五章 为海派文化崛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沪剧表演艺术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从童养媳到申曲皇后——记王雅琴
第三节 海派大师曾被赶出学堂门——记石筱英
第四节 为柔美海派引进黄钟大吕——记解洪元
第五节 小裁缝创立了“麒派沪剧”——记邵滨孙
第六节 戏曲舞台第一个阿庆嫂——记丁是娥
第七节 海派一绝,千手观音——记汪秀英
第八节 一曲惊爆上海滩——记王盘声
第九节 “杨八曲”的魅力和海派文化真谛——记杨飞飞
第十节 创造舞台真善美——记筱爱琴
第十一节 如梦瑰丽的海派艺术人生——记袁滨忠
第六章 新时期沪剧对海派文化的开拓和升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敢为天下先”的海派文化追求——《璇子》从舞台到荧屏的跨越
第三节 改革开放年代的青春之歌——从《姊妹俩》的恢复重演谈起
第四节 《今日梦圆》和上海地铁同步亮相
第五节 为海派风采的戏曲陈白露鼓掌——曹禺看沪剧《日出》
第六节 给新人以“活的生命”——陈瑜的艺术道路
第七节 “英雄花旦”的自我超越——马莉莉的艺术人生
第八节 紫竹调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茅善玉的艺术追求
第九节 青衣转身也铿锵——记陈甦萍
第十节 “五朵金花”中的“海派另类”——记华雯
第十一节 大山里来的海派剧作家——余雍和和他的沪剧创作
第十二节 幕后金丝鸟,一片赤子心——万智卿和他的沪剧音乐创作
第七章 站在海派文化发展新的十字路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家乡戏也遭遇生存危机
第三节 突破困境,实现剧目创新
第四节 沪剧舞台有了后来人
第五节 春在溪头荠菜花
参考书目
后记
沪剧与海派文化是202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褚伯承。
得书感谢您对《沪剧与海派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