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国文化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国美学自信心而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
本书首先探讨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发展的过程。其次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丰富而独特的内涵。继而论述了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史价值。最后辩证地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阐释困境。
作者简介
作者蔡萍,现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199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哲学(美学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哲学(美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和戏剧美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第一章谁持彩练当空舞
第一节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提出背景
一 西学东渐:从“儒道对立”到“儒道会通”
二 文化自觉:从“西方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本土化
第二节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 《孔子再评价》——确立“儒家主干”地位
二 《美的历程》——提出“儒道互补”思想史观
三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儒道互补”美学观的确立
四 《华夏美学》——确立“儒道互补”美学史观
五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深化
第二章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一节 “儒道互补”前提:儒道同一
一 儒道具有相通性
二 儒道具有同源性
第二节 “儒道互补”实质:儒家主干,以道补儒
一 儒家美学主干地位的证明
二 “以道补儒”基本观点的论证
三 儒家美学主干思想的全面贯彻
第三节 “儒道互补”动力:兼收并蓄
一 屈骚传统对儒家美学的补充
二 禅宗美学对儒家美学的补充
三 近代个性解放思想没有背离儒学传统
四 近代西方美学对儒学传统的回归
第四节 “儒道互补”现代转化:“自然人化”观
一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二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充分补足
第三章千举万变其道一
第一节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观的扩展与升华
一 “自然的人化”观的发展过程
二 “自然人化观”与“儒道互补”
第二节 “儒道互补”是历史本体论的基本精神
一 历史本体论的基本要点
二 历史本体论与“儒道互补”思想
第三节 “儒道互补”是“情本体”论的归宿
一 “情本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情本体”与“儒道互补”的密切关系
第四节 “儒道互补”是“度本体”的集中体现
一 中式辩证——“度本体”的内涵与地位
二 “儒道互补”与“度本体”
第四章但开风气不为师
第一节 确立中国美学思想的根基
一 儒家美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二 道家美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第二节 创新美学史书写范式
一 与西方主要美学史观比较
二 中国美学研究先行者的影响及与中国主要美学史观比较
第三节 提升中国美学独特价值
一 情理结合
二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三 儒道互补理想人格美学
第四节 建构“儒道互补,会通中西”的理想中西文化交流模式
一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互补
二 重视情感
三 追求和谐美
第五节 开创中国美学现代性未来
第五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第一节 诠释方法阐释困境
一 “儒道互补”的根源模糊
二 论证中的矛盾性
第二节 文艺实证阐释困境
一 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史:超越儒道、美在深情
二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史:儒道并立、儒道融合、重视抒情、走向民间
三 中国古代陶瓷美学史:儒道并立、儒道融合、雅俗共赏、中西会通
第三节 思维方式阐释困境
一 “互补”思维阐释困境
二 单一论思维阐释困境
三 统一论思维困境
四 混同思维的阐释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蔡萍。
得书感谢您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