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国文化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国美学自信心而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

本书首先探讨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发展的过程。其次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丰富而独特的内涵。继而论述了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史价值。最后辩证地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阐释困境。

作者简介

作者蔡萍,现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199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哲学(美学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哲学(美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和戏剧美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第一章谁持彩练当空舞

第一节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提出背景

一 西学东渐:从“儒道对立”到“儒道会通”

二 文化自觉:从“西方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本土化

第二节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 《孔子再评价》——确立“儒家主干”地位

二 《美的历程》——提出“儒道互补”思想史观

三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儒道互补”美学观的确立

四 《华夏美学》——确立“儒道互补”美学史观

五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深化

第二章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一节 “儒道互补”前提:儒道同一

一 儒道具有相通性

二 儒道具有同源性

第二节 “儒道互补”实质:儒家主干,以道补儒

一 儒家美学主干地位的证明

二 “以道补儒”基本观点的论证

三 儒家美学主干思想的全面贯彻

第三节 “儒道互补”动力:兼收并蓄

一 屈骚传统对儒家美学的补充

二 禅宗美学对儒家美学的补充

三 近代个性解放思想没有背离儒学传统

四 近代西方美学对儒学传统的回归

第四节 “儒道互补”现代转化:“自然人化”观

一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二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充分补足

第三章千举万变其道一

第一节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观的扩展与升华

一 “自然的人化”观的发展过程

二 “自然人化观”与“儒道互补”

第二节 “儒道互补”是历史本体论的基本精神

一 历史本体论的基本要点

二 历史本体论与“儒道互补”思想

第三节 “儒道互补”是“情本体”论的归宿

一 “情本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情本体”与“儒道互补”的密切关系

第四节 “儒道互补”是“度本体”的集中体现

一 中式辩证——“度本体”的内涵与地位

二 “儒道互补”与“度本体”

第四章但开风气不为师

第一节 确立中国美学思想的根基

一 儒家美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二 道家美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第二节 创新美学史书写范式

一 与西方主要美学史观比较

二 中国美学研究先行者的影响及与中国主要美学史观比较

第三节 提升中国美学独特价值

一 情理结合

二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三 儒道互补理想人格美学

第四节 建构“儒道互补,会通中西”的理想中西文化交流模式

一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互补

二 重视情感

三 追求和谐美

第五节 开创中国美学现代性未来

第五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第一节 诠释方法阐释困境

一 “儒道互补”的根源模糊

二 论证中的矛盾性

第二节 文艺实证阐释困境

一 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史:超越儒道、美在深情

二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史:儒道并立、儒道融合、重视抒情、走向民间

三 中国古代陶瓷美学史:儒道并立、儒道融合、雅俗共赏、中西会通

第三节 思维方式阐释困境

一 “互补”思维阐释困境

二 单一论思维阐释困境

三 统一论思维困境

四 混同思维的阐释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蔡萍。

得书感谢您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庚子救援研究 电子书
八国联军侵华引发庚子国变,这本书研究这一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
《尚书》诠释研究 电子书
《〈尚书〉诠释研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讨论的专题都是《尚书》学与语言学长期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关涉古典文献学、辨伪学、辑佚学、哲学、思想史研究等领域。作者皆能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探隐索微,反复论证。全书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其结论或正前人之失,或对有关问题的论证有所推进,或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代天津典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利用近代天津典当档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近代天津城市的典当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性,对近代天津城市史和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区位地理、认同与文化符号的角度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颇有学术创见。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仪礼经传通解》的专业学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