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加入全球化,文化自觉研究重要。
内容简介
21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格局一个全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积极因素是否能够持续,就必然要深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
儒学的现代意义
文化转场——汪德迈对中国思想的研究
全球化的本土化与文化传承——还中国哲学以本来面目
一、全球化的两种模式
二、全球化与专业哲学
三、用哲学的方法阅读哲学文本
儒家诠释学:道德与本体
一、经由本体诠释学思考的重建
二、《论语》中作为孔子形而上学的孔子伦理
三、作为儒家诠释学的孔子认识论
四、理解和参与过程中人的个体
五、道德和本体论中的创造性和谐化的诠释学
六、本体诠释学循环的内在连接
七、作为“理”的“礼”的支配地位:和谐化的两种顺序
儒家伦理与文明对话
一、儒家伦理传统与印度的文明对话
二、儒家伦理传统与伊斯兰教的文明对话
三、儒家伦理传统和基督教的文明对话
四、儒家伦理传统和犹太教的文明对话
五、文明对话中的一些问题
汉文化圈的新聚合
儒学具有很大的机遇
孔子和中国古代文论
一
二
三
四
托尔斯泰与中国思想
一、托尔斯泰和中国人追求现世生活幸福、对生命本真境界的共识
二、托尔斯泰和中国人自力提升思想的共识
经学何以是“哲学”——廖平对“六经皆史”说的批评及对经学性质的界定
一、经史关系的思想史寻踪
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
三、经史有别,对经学性质的重新界定
我研究中国文明的路径与方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从文字的创造到《易经》系统的形成——中国原始文化特有的占卜学
一、汉字源于龟卜
二、从龟卜到筮占以及《易经》
三、结论
异质文化的对话——以《庄子》为核心
一、以生命为主题的《庄子》
二、《庄子》中不同学派的对话
三、全球视野下异质文化的对话
生活儒学的面向——后牟宗三时代台港新儒家的新探索
一、当代新儒家的基本困境
二、对王学经世的重新理解
三、宋代理学的社会实践面
四、阳明及其后学的实践性
五、良知教的体用不二
六、生活儒学的新路向
七、儒学发展的新探索
关于孔子和谐思想的有限性
一
二
“多元”如何“一体”——华夏多民族国家构成的大传统奥秘
一、文明发生:人类的最大作品之由来
二、玉教传播:中国玉文化发生期的多元与一体
三、“多元”如何“一体”:玉教的“新教革命”
“和而不同”新义——一个传统观念的莱维纳斯式解读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
跨文化宣言
何谓“跨文化态度”
一、我们今天的文化处境
二、“跨文化态度”的思想资源
三、“跨文化态度”的基本要素
四、结束语:从文化间到跨文化
我之汉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是多元现代性还是现代性的多元发展
一、现代性讨论的历史回顾
二、在西方现代性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现代性
三、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形式:东亚现代性
四、“复数的”多元现代性
五、经济现代化与文化学术的宰制
六、文化可以对现代性加以塑形
七、现代性源于西方,但不一定都是同一个根
八、西方现代化是种子还是媒介(trigger)
九、生长出新的“质的规定性”
十、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一、新的计划
思想史研究:方法、目的与地位
一、问题的境况与设想
二、思想史中模式化的延伸
三、“思想史”对象研究的延伸
四、关于思想史的结论
存在着击破西方线性发展模式的某种契机
多重现代性:跨文化视角
古典新读何为
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与跨主体关照
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
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一、方法论的思考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主题
四、结论
寻找新的思维起点
文化相异性个案研究的多重空间
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角度探究阿拉伯企业文化特点
一、涉及阿拉伯企业文化的主要跨文化交际理论成果综述
二、根据主要跨文化交际理论成果对阿拉伯企业文化特点的总结与归纳
文化比较:方法与阅读
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与会通的一种可能趋势
一、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二、20世纪90年代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在面对全球化的态势下,必将对人类社会做出划时代的新贡献
方法与阅读——弗朗索瓦·于连与阐释中国哲学
一、哲学与死亡
二、修习与快乐
把文本变成自己的 ——恰当阅读中国哲学之反思
人生著述,省略不去又结束不了——写在《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中译本出版之后
一
二
文化迁变的概念
钱锺书与布雷蒙——“纯诗”理论的中国解读
西方概念史引言
德里达、福柯、利科与书写之爱——为举办研讨会而初步构思的研讨方案
一、书写的身体与灵魂:(重新)实现的统一,重新阐释的法则(福柯与德里达、利科)
二、叙事、历史、诠释:(重新)表现的创造与法则(利科、福柯和德里达)
三、结论:书写之爱与翻译
建议,或关于弗洛伊德与鲁迅的假想对话
一
二
三
四
我与中国当代文学
打开思想的疆界——我与法国文学翻译
一、苦恋
二、创造
三、开拓思想的疆界
我的学术生涯
一、追随高本汉
二、方言调查
三、《公羊传》和《穀梁传》的研究
四、对“嫌”字的解释
五、关于汉语表达情态方式的研究
六、作为翻译家的汉学家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介绍
八、对自我的评价
哈瑞·马丁松与中国文化
一、马丁松的生平与创作
二、《陀螺》与中国道家哲学
三、《魏国三刀》的中国背景
四、结论
怎样言说他者——谈于连教授对中国古典文论概念的梳理和阐释
欧洲文明的复杂性——读莫兰的《欧洲的文化与野蛮》
言无言和相无相——庄子和禅宗在高行健作品中的现代相遇
一
二
三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越光编。
得书感谢您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