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36卷。
内容简介
本卷共编入11篇文章,作者11人,其中台湾学者2人(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内容关注近年来文学、历史、哲学、考古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
作者简介
编者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故籍中王融、謝朓、沈約的造型
前言
一、史書中三人的造型
(一)王融
(二)謝朓
(三)沈約
二、三者造型的異同
(一)近似處
(二)相異處
三、文學作品與歷史傳記中造型的反差
結語
吕祖謙的感情世界
一、悼亡之思
二、待盡倚廬的喪中心緒
三、思見君子
四、宗子無無主婦
五、小結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與古本《左傳》考論
一、小引
二、《左傳》的漢代傳本與《十二諸侯年表》的史源
三、古本《左氏春秋》史料特點之一:史料編年與曆法
四、古本《左氏春秋》史料特點之二:材料分割
五、古本《左氏春秋》史料特點之三:紀年方式
六、古本《左氏春秋》史料特點之四:南方諸侯記事優於今本
七、從《左氏春秋》到《左傳》
八、《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編纂過程擬測
九、結論
西漢中前期五經博士“師法”問題彙考
一、學術史的回顧
二、楊何與田何:要言《易》者本之何家?
三、“《易》楊”何謂?
四、三家《尚書》師法的分化問題
五、三家《詩》師法並置博士始自何時?
六、“《禮》后”之前:高堂生與徐生師法之消長
七、《春秋》學初任博士與章句之始
八、結語
《大學》圖史鈎沉
一、《大學》圖説源流及其典型範本
二、《大學》圖的主要類型及其思想意藴
三、《大學》圖的理論價值及其局限
明帝國宫廷製圖師考
一、《大明混一圖》之宫廷畫師
二、《鄭和航海圖》之製圖師
三、《蒙古山水地圖》之宫廷畫師
老人星與南朝政權
一、東晋南朝“老人星見”記録及其規律
二、緯度差異與南北朝的老人星觀候
三、南朝時期“老人星見”的政治文化意義
四、正史“老人星見”記録的編撰目的
五、結語
製造鄉里:北魏後期的弘農習仙里楊氏
一、引言
二、楊播的本籍與楊氏的遷徙傳説
三、從帝都到鄉邑
四、習仙里楊氏的成立
五、“東西兩家”:楊播家族的生活方式
六、餘論
論“胡音聲”
一、“胡音聲”及可考的“胡音聲”曲目
(一)何爲胡音聲
(二)可考的胡音聲曲目
二、胡音聲風靡于盛唐的原因
(一)胡音聲在音樂上是面貌全新的
(二)詩人與樂伎的互動助推了胡音聲流播
(三)唐與吐蕃在凉隴軍事鬥争的消長刺激了胡音聲的流播
三、胡音聲在盛唐及以後的發展變化
(一)《凉州》的演變
(二)《伊州》的演變
(三)《甘州》的演變
(四)《胡渭州》的演變
(五)《婆羅門》的演變
(六)《北庭》的演變
四、結論
(一)胡音聲的范疇
(二)胡音聲的演進
(三)胡音聲的意義
時文典範與舉子事業
一、陳傅良與永嘉文體的开创
二、吕祖謙、葉適與永嘉文體的延展
三、永嘉文體的典型代表:止齋文法
(一)立意高妙,出人意表
(二)精微通暢,深得論體
(三)行文圓活,造語警拔
(四)善用修辭,文有餘味
四、永嘉文體的盛極而衰與文本承傳
五、永嘉文體與舉子事業、君子事業
六、結語
古漢語同義詞形成和分佈的主要因素
一、影響古漢語同義詞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義場成員的增减
(二)同義成員的相互影響
(三)語言接觸
二、影響古漢語同義詞分佈的主要因素
(一)題材内容
(二)語體特點
(三)修辭手法
(四)韻律節奏
(五)作者個人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大事記
徵稿啓事
來稿書寫格式
国学研究(第三十六卷)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行霈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国学研究(第三十六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