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著名史家石川祯浩新作,生动演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台前与幕后。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文章,聚焦于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从对具体事项和细节的考证出发,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作者主张采纳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充分考虑日本和西方(也包括苏联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从与世界性的思想流通、影响及运动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着眼,回归历史发生现场,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作者简介
作者石川祯浩,1198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2002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1984-1986),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1-2002)。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发表学术论文《晚清“睡狮”形象探源》《关于孙中山致苏联的遗书》等近50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
一 何谓中国
晚清“睡狮”形象探源
一、序言——缘起
二、探源之一
三、探源之二
四、探源之三
五、结语——“睡狮”“醒狮”形象出现以后
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
一、序言——排满主义和黄帝
二、黄帝像的出现及其发展
三、黄帝西方起源论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牌问题考
一、序言
二、公园门口有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吗?
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牌传闻的形成
四、中国人入园的实际情况——中国人真的没能进入外滩公园吗?
五、告示牌所暗示的意义
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
一、西方人类学传入东亚
二、戊戌维新派的种族观念
三、“排满革命论”与中国人类学
二 东瀛之风
梁启超与文明的视点
一、导言
二、中国的“文明”
三、福泽谕吉的媒介作用
四、地理决定论与帝国主义认识
五、结束语:“文明”言论在东亚的共有
近代东亚“文明圈”的成立及其共同语言——以梁启超的“人种”为中心
一、序言
二、明治日本及清末中国的人种论——梁启超流亡日本之前
三、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的人种观
四、结语
梁启超与明治时期日本的地理学研究
一、序言
二、梁启超地理学之来源
三、梁启超、章炳麟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四、作为“大理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五、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唯物史观
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华山为例
一、序论
二、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复杂性
三、风靡一时的言论家——茅原华山
四、李大钊的《青春》和茅原华山的《悲壮精神》
五、李大钊的时间论、文明论和茅原华山
六、一个思想内容,两个相反评价
三 国民革命
走进“信仰”的年代——1922年反基督教运动初探
一、序言
二、北京的反基督教运动(非宗教大同盟)
三、上海的反基督教运动(非基督教学生同盟)
四、1920年代——“信仰”的时代
五、结语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终结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所谓“斯大林五月指示”问题
一、序言
二、“五月指示”的背景——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扩大全会
三、“斯大林五月指示”的内容及其向中国的传达
四、罗易泄露“五月指示”问题
五、结语
走向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策略与共产国际
一、序言
二、早期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与中共三大
三、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时期农民运动方针的形成
四、七次全会决议对中共的冲击——代结语
四 史实考据
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
一、前言
二、第一次大会和第二次大会
三、第三次大会
四、第四次大会
五、结束语
由考证学走向史料学——从中共一大几份资料谈起
一、序言
二、陈潭秋《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的几个版本
三、葛萨廖夫《中国共产党的初期革命活动》的几个版本
四、《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与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前后情况的讲稿》
五、结语
中共二大与中共党史研究史
一、前言
二、大会相关文献的产生和流传
三、大会的会期、会址:定论是如何确立的
四、中共二大代表名单
孙中山致苏联政府遗书
一、序论
二、孙中山《遗嘱》的形成过程
三、《致苏联政府遗书》的形成过程
四、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书名、刊名、著作索引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博雅史学论丛·海外中国史研究)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石川祯浩。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博雅史学论丛·海外中国史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