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代表了当代易学研究的最新水平,也是当代经学研究、古典学研究工作的典范,适合文史哲专业工作者和易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2000年以前关于《周易》经传、易学史以及帛书《易传》、楚简《周易》研究的17篇论作及2篇附录,又加上了作者新刊的4篇论文、1篇专访,全面反映了作者20年来易学研究的成果及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廖名春,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大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文学硕士(武汉大学,1988)、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1992)、中国思想史博士后(西北大学,1995~1997)。主要从事出土简帛和先秦秦汉学术的研究。著有《周易研究史》(与康学伟、梁韦弦合作,湖南出版社,1991)、《荀子新探》(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帛书易传初探》(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1)、《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2001)、《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书,在《历史研究》、《文史》、《哲学研究》、《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序
前言
上编 易经探源
第一章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新解
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二、用九与用六
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四、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五、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坤卦卦名探原兼论八卦 卦气说产生的时代
一、坤卦卦名原为“巛”
二、“坤”的出现及其本义
三、“土位在申”考实
四、八卦卦气说溯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
一
二
三
四
五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周易》丰卦卦爻辞新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参考文献
中编 易传考辨
第五章 《大象传》早于《彖传》论
一、《大象传》释上下卦之序
二、《彖传》释上下经卦之序
三、释卦德之序与释卦象之序不同的原因
四、《大象传》与《彖传》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证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帛书《二三子》、《要》篇五题
一、德义无小失宗无大
二、鼎王
三、帛书《二三子》后半部分的拼接与缀补
四、《尚书》多仒矣
五、诗书礼乐不□百扁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帛书易传《要》篇与孔学研究
一、帛书《要》与今本《系辞传》
二、帛书《要》与《论语》
三、帛书《要》与六经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帛书《周易》经、传述论
一、帛书《易经》
二、帛书《易传》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帛书系辞释文》补正
参考文献
下编 易学史纵横
第十一章 从语言的比较论《周易》本经的成书年代
一、基本词汇的考察
二、实词附加成分的考察
三、虚词运用的考察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从郭店楚简论先秦儒家与《周易》的关系
一
二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魏源易学初探
一、魏源的易著
二、魏源的易论
三、魏源思想中的易学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现代易学通论
外编 学易剩稿
第十五章 《易传》概论
一、《易传》的形成和特质
二、《彖传》解经的体例和思想
三、《象传》的体例和思想
四、《文言传》的体例和思想
(二)《文言传》的思想
五、《系辞传》的体例和思想
六、《说卦》易说
七、《序卦》、《杂卦》论卦序、卦义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读《周易全解》
第十七章 辩证法精神的新探索
附录一 从语言到历史,以考据求义理
附录二 廖名春易学论著目录
(一)书
(二)论文
后记
新版附录一 访大陆易学专家
新版附录二 二二相耦,相反为义
一、卦体与卦义
二、《周易》上经的卦义
三、《周易》下经的卦义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新版附录三 《周易》“惕”义考
一、“有孚窒惕”
二、“血去惕出”
三、“惕号”
新版附录四 楚简《周易·豫》卦再释
一、卦名之义
二、初六和六二爻辞
三、六三爻辞
四、九四爻辞
五、六五和上六爻辞
新版附录五 《周易·杂卦传》的再研究
一、前五十六卦文字的校释
二、后段简篇的复原
三、释卦方法辨证
新版跋
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201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廖名春。
得书感谢您对《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