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

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宋代科举对文学影响深远,科举出身文人多成朝廷显贵,同时领导文坛。

内容简介

一朝之科举制度,对一代之文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宋代文人为获得仕途出身,刻苦学习,奔走考场,其生活和思想一段时期内始终围绕着科举制度。纵观宋代文学家群体与科举之关系,有如下三点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人都是科举考试出身,其中相当一部分官至显赫。其二,这些科举出身的朝廷显贵,往往都是一流的文学家,领导了当时文坛的创作风气。其三,这些身兼朝廷权贵与文坛领袖者,许多人都做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过某些导向作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选官制度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两汉察举制与游子思妇题材

一、汉代察举制与文人游谒

二、察举制下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六朝九品中正制与玄言山水题材

一、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玄言清谈

二、从玄言到山水田园

第三节 唐朝科举制与诗歌题材的全面拓展

一、“以诗取士”

二、纳卷与行卷

三、唐代诗歌热潮

第二章科举制度与宋诗创作

第一节 鹿鸣宴赋诗

一、鹿鸣宴诗基本内容

二、鹿鸣宴诗认识价值

第二节 赴考行卷

一、北宋中叶以后考生为科举功名而行卷依然是普遍行为

二、宋人行卷之创作成绩

第三节 锁院唱和

一、锁院创作

二、嘉祐二年锁院唱和

三、其他省试锁院创作

四、锁院诗的贡献

第四节 闻喜宴赐诗

一、帝王赐诗

二、臣子创作

第五节 落第诗

一、落第之悲苦愤懑

二、劝勉之激励昂扬

三、诗风之含蓄淡约

第六节 与科举相关的其他诗歌创作

一、送人赴考

二、祝贺登第

三、其他种种

第七节 唐宋诗差异与科举之关联

一、纳卷行卷的衰歇与诗歌创作

二、漫游的衰歇与诗风转移

三、科举录取名额的改变与诗歌成就

第三章科举制度与宋文创作

第一节 宋代应策时文

一、宋代应策时文的发生与兴盛

二、应策时文的基本内容与格式

三、应策时文之弊病

第二节 宋代时文传播

一、时文之传播

二、应策之时文

三、时文传播之管理

第三节 欧阳修科举主张与排抑太学体

一、科举变革之主张

二、嘉祐二年排抑“太学体”

三、余论

第四节 宋代进士题名记

一、北宋进士题名记

二、南宋进士题名记

三、余论

第五节 宋代贡庄记

一、赴试旅费与宋代贡庄记创作概况

二、江西贡庄记之创作

三、宋人贡庄记其他种种

第六节 宋代贡院记

一、宋代贡院记之内容

二、魏了翁创作的贡院记

三、贡院记的写作特色

第七节 宋代科举送别文

一、送人赴试

二、送人落第

三、送人荣归或赴任

第八节 宋代科场论述文

一、嘉祐二年省试论述文

二、其他科场论述文

三、科场论述文特征和影响

第四章科举制度与其他文体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创作

一、以诗为词

二、词为“艳科”

三、诗词变通

第二节 科举与辞赋创作

一、科场考试之作

二、中试答谢往返信件

三、其他与科举相关的作品

第三节 《夷坚志》“科名前定”思想与神鬼叙说

一、“科名前定”思想之成因

二、神鬼奇闻之内容

三、故事传说之特征

附 录

一、《宋登科记考》补正

二、宋代童子试

三、宋代科举闹场事件

四、宋人科场作弊

五、王安石之科举变革

六、宋代科举之“期集”活动

七、宋代武举

引用书目

后记

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是2020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诸葛忆兵。

得书感谢您对《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英国与冷战起源档案选编(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英国解密档案中选取并翻译了有关中英关系和英苏关系的档案共60件,以便为英国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清水江研究丛书(第1辑)) 电子书
本书以乡村集市的建立为切入点,讨论小江地区的移民对区域社会的运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历史时期滇池流域的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滇池河流与滇池变迁的关系、滇池水位下降和水域退缩与滇池北岸和东岸湖盆平原之形成的关系、滇池地区人口来源和滇池开发的关系,以及作为主要灌溉水源的滇池入湖河流、滇池湖岸成陆的特征及农田开发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促进和丰富滇池流域开发史、西南地方史、经济史、环境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电子书
本书从历史和思想史演变的角度,考察了从西周之初到两汉时期诗歌功能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生成的过程,揭示了在这一时期诗歌功能、诗学观念与政治史、思想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苗族古歌这一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进行田野调查,从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从演唱到记录的文本流变,在对不同方言区的苗族古歌进行深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苗族口头文化传统在中国多元文化格局里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