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教育名家周一贯力作。别具一格创意教学,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一贯着眼于语文课堂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从课程建设、生本课堂、翻转课堂、有效教学、“互联网+”、课堂统整、核心素养、汉语文等八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自身近十年对语文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语文课堂变革的有效路径和创意策略,描绘了好课的应有样态,为一线语文老师构建魅力语文课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和样本。
作者简介
作者周一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全国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在多所学校任顾问。曾任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编委会副主编等。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60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把握语文好课创意的世纪脉动
第一辑教师要有课程建设的勇气
语文课改:在整合中实现课程的超越
一、在文本性质上的整合超越
二、在文本形式上的整合超越
三、在文本体裁上的整合超越
四、在文本数量上的整合超越
五、在文本读写转化上的整合超越
六、在文本更宽泛的整合上实现对语文课程的超越
课程:改革“教”的“供给侧”
一、顺性而为
二、平中生趣
三、激疑借力
四、差异开发
五、遵循“内生”
“微课程”:教育人性化的时代之舞
一、从课程说“微课程”
二、从“微课程”看“微时代”
三、“微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实施
语文戏曲课程开发的成功样本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数千年积淀的生态智慧,课程开发自然必须顺应时代需求
二、“学理价值”决定了语文戏曲课程本身的生存能力和推广效应
三、“研究方略”更强调课程设计的区域特色和教师的个人特长
第二辑让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
生本:语文教育的原点思维
一、追寻教育的原点:关爱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
二、反思师道的原点:“为了一切学生”的无痕之教
三、探索学生的原点:回归属于儿童文化的“田野”课堂
四、关注课堂的原点: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坚守学习的原点:学生的快乐发现之旅
在课堂里“寻找”儿童
一、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哪里
二、儿童的“问题意识”在哪里
三、儿童的“探究兴趣”在哪里
四、儿童的“个性解读”在哪里
五、儿童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在哪里
“教什么”“怎么教”与“为谁教”
一、“为谁教”关乎对教育原点的坚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为谁教”应是实施新“课标”的根本所在
三、“为谁教”又是落实建构“让学”课堂的逻辑前提
四、“为谁教”还是真正转变、化“教”为“导”的内在动力
新“课标”的主导价值追求
一、坚守“育人为本”是教师实施新“课标”必具的学生观
二、小学的“育人为本”应当是以“童”为本
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改善师生关系的诉求
四、要相信儿童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是可以自学语文的
五、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儿童身上
第三辑由“唯教”向“导学”翻转
翻转课堂:重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动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内化愿望
二、在鼓励质疑中探究,增强内化动力
三、借用同伴互动之力,推进内化过程
四、用“做中学”的实践性,提升内化效能
五、学会自我梳理,推高内化能力
学与导,寻求语文课堂形态的深度变革
一、提倡“先学后导”
二、坚持“为学设导”
三、把握“顺学而导”
四、力争“以学代导”
五、达到“多学少导”
翻转课堂:越界与回归带来的教学挑战
一、在课堂理念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
二、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主宰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翻转
三、在教学预设上,由指令性的刚性预设向生成性的弹性预设的翻转
四、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
五、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析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
六、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
七、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习题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
语文课,请多让学生享用“自助餐”
一、自助解题入文
二、自助识字学词
三、自助理清层次
四、自助“圈、点、画、注”
五、自助设计提问
六、自助表情朗读
七、自助归纳中心
八、自助辨析明理
九、自助作业安排
第四辑低碳课堂让教学更有效
“渐近自然”与低碳课堂
一、以“注入”为主还是“唤醒”为主
二、以接受为主还是获取为主
三、以听讲为主还是自读为主
四、以“外塑”为主还是“内化”为主
小语教学必须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魇
一、捍卫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认识“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小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
三、“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儿童更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四、“行是知之始”:实践取向是学生“学语文”的正确途径
五、“引而不发”: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组织引导
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
课堂:警惕“流行”的软暴力
一、缘于时尚的诱惑
二、出于功利的驱动
三、由于“从众”的心态
四、归于借鉴的失当
第五辑“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
“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
一、文本+文本的“群文阅读”
二、课文+单元整体的“单元教学”
三、阅读+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语文”
四、阅读+习作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五、习作+自媒体影响的“自由表达”
六、全课型+微课型的“生活化语文”
阅读课堂新常态:“1+X”
一、阅读+群文串读
二、阅读+口语交际
三、阅读+词句训练
四、阅读+习作表达
五、阅读+社会实践
儿童习作在网络“自写作”时代的履新
一、需要有助推的引导
二、需要有展开的平台
三、需要有群体的互动
四、需要有真实的生活
五、需要有习作水平的提升
重构以“读写一体”为本位的语文教学体系
一、从“生命活动”高度由“读写结合”皈依“读写一体”
二、以“读写一体”为本位的语文教学新体系之构想
第六辑在统整中实现课堂超越
整合:语文在体制内外的碰撞与交集
一、课堂模式的新常态:由“讲问”为主线转向以“学导”为主线
二、教学指向的新常态:由重课文内容分析指向“学习语文运用”
三、教材意识的新常态:执行教材的同时也挑战教材
四、文本选择的新常态:由使用常规文本到发现、启用更多的优质文本
五、教学方式上的新常态:学生的先学、质疑、讨论、读解正在成为热点
六、学程安排的新常态:由传统的大流程到“微元素”的有机整合
七、在拓展阅读量上的新常态:尝试多形式的群文阅读
八、在写作教学上的新常态:重视写作是思想的自由表达和交流
语文课堂的“超文本”结构
一、资源开发式超文本
二、拓展对照式超文本
三、群文阅读式超文本
四、文化主题式超文本
五、社会实践式超文本
六、全面综合式超文本
语文教学:坚守本色与适度“混搭”
一、认识背景的“混搭”
二、开拓阅读深度的“混搭”
三、烘托课文要旨的“混搭”
四、发展相关智能的“混搭”
五、沟通学科联系的“混搭”
六、因时因地制宜的“混搭”
综合性学习:跳出语文学语文
一、把握综合性,寻求生活的语文
二、体现实践性,回归生本的教学
三、突出情境性,建构生动的过程
四、落实操作性,提高生成的效率
五、坚持引导性,营造生态的教学
第七辑 核心素养: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须瞄准“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改革的五大发展新走向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关注课型,感知“改课”的风向标
一、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课型
二、从课型创设感受改课走向
三、阅读教学不能再“画地为牢”
四、以语文“运用”为主线的课型综合化发展
“后作文时代”:在自由表达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表达需求要大于意义追寻
二、真切思想要先于文字技巧
三、实话实说要优于模仿掺假
四、真情实感要高于矫揉造作
五、直面生活要重于无病呻吟
第八辑 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文”教育之魂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
一、“识字为先”与汉字文化意识
二、“文以载道”与“文道结合”理念
三、诵读为本与重在积累策略
四、提倡涵泳与注目阅读感悟
五、重视习练与坚持“多读多写”
由国民的“文字功底”反省识字教学问题
一、在识字中丰富词语积累
二、在读书时关注文字疏漏
三、在教学目标内辨析一字多义
四、在貌似平常处挖掘用字之妙
五、在课文主线上品味汉字蕴意
用“中国功夫”教学中国语文
一、“中国功夫”的必要性
二、学语习文的“中国功夫”:方法的继承
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发展
一、本于诵读
二、注重识字
三、赏识声韵
四、品味对仗
五、体察涵泳
六、触发感悟
七、勤在习练
八、善于积累
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周一贯谈好课的应有样态是201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一贯。
得书感谢您对《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周一贯谈好课的应有样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