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北欧精神与中国的联系,价值共享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内容简介

对于北欧与中国之间的精神连接,主体性是叶隽的关注所在。书中描述的,一方面是“授”者在欧陆的生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者的复杂情况。这两者为历史隔断,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叶隽在全球“文化圈”的格局中探寻“异质”文化的关键功能,最终强调的是世界人文的价值共享。他发现,比起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易卜生不见得那么显赫,但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亲密关系,则有过之。世界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固然离不开地缘政治,但与国力强盛不一定成正比,其影响更取决于精神与美学的内涵。在叶隽对于“北欧精神”及其中国接受的诠释中处处可见中心与边缘、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张力,如他指出:“世界走向文化大同之路,恐怕未必仅应以政治国家或强势权力为标志,而是需要考虑文化多元与求和原则。相比较德国文化圈的相对强势,北欧因其政治分属多国,现实场域内的文化圈取势不强,但并不意味着它本身不具备竞争力。”

作者简介

叶隽,男,1973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曾在德、英等学术机构做研究。发表论文、学术随笔多篇,合译有《教育与未来》等多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一、作为日耳曼文化源起与分支的北欧一脉

二、现代中国之兼容并蓄:以北欧为中心

三、作为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细分: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四、理论思考与基本框架

上篇类意义与诗人巨像

第二章

易卜生戏剧该怎样理解?

一、易卜生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问题——以刘大杰的评价为中心

二、从《易卜生号》到胡、鲁之争——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为中心

三、胡适、鲁迅的观念异同及其留学背景——以留日学人之发凡起例为中心

四、易卜生的符号化功用

第三章

安徒生童话该怎样翻译?

一、安徒生童话能这样译吗?——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批评为中心的讨论

二、1920年代的安徒生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化场中的“儿童文学镜像”——以《安徒生号》为例

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的起点——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

四、童话创作的实践及其安徒生影响——以叶圣陶为例

五、安徒生中国接受的翻译中介及其创化:叶君健的翻译史、文学史与交流史意义

六、日耳曼文化史谱系与“侨易新符”的意义

第四章

勃兰兑斯批评该怎样学习?

一、从“三子星座”到“三刊挺勃”——《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的勃兰兑斯译介趋势

二、理论翻译的批评该怎样做?——韩侍桁《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汉译及其批评回应(邓广铭、张芝联)

三、为什么要学习批评?——从鲁迅到李长之的北欧精神之格义

下篇镜像、范式与资源

第五章

“娜拉形变”与“妇女解放”

一、作为符号的娜拉:从北欧到中国

二、娜拉出走之前——茅盾、巴金的理解与《虹》、《家》的转义

三、娜拉走后怎样?——鲁迅、郭沫若的追问与回答及《伤逝》、《三个叛逆的女性》的意义

四、文学镜像侨易过程中的“舞台效应”

第六章

从“群鬼乱舞”到“诸家并起”

一、《群鬼》演出与众家评说

二、中国现代戏剧建立的背景与外来因素:洪深、田汉与欧阳予倩的易卜生因缘

三、曹禺的天才出现——以易卜生的影响为中心

四、我们该向易卜生学什么?——以曹禺为中心的讨论兼论留学背景是否重要

第七章

“德国原像”与“北欧精神”

一、为什么要译斯特林堡?——周作人、胡适等的译介兼论瑞典—德国的侨易进路

二、挪威的德国背景——从易卜生到汉姆生的德国情结

三、丹麦—德国——安徒生、勃兰兑斯等的德国背景与欧洲纽带

四、北欧精神的德国烙印:以诗人为中心

第八章

结论:北欧精神之格义与现代中国知识精英的世界胸怀

一、从鲁迅到李长之:北欧精神在现代中国的主脉源流

二、中国日耳曼学界的北欧认知与日耳曼学的建构问题——以冯至、刘大杰、李长之等为中心

三、北欧精神之格义:在日耳曼文化谱系与世界胸怀参照下

附 “中国知识”的北欧侨易及其资源价值

一、勃兰兑斯对辜鸿铭认同的欧洲语境

二、斯特林堡的中国与东方知识考古

三、汉学桥梁、东学西渐与现代北欧文学之形成——德语系谱与欧洲语境的中国知识支撑

附录

1.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2.中文名词索引(下列数字为本书页码)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是201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叶隽著。

得书感谢您对《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一部好看又权威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民族品牌卷Ⅱ)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任正非、李彦宏、李小琳、李晓林、郑元豹、张凤山、张纯良、张九龙、朱桂新等100位民族企业家的奋斗历程。
华侨大学史(1960~2020)(全2卷) 电子书
华侨大学60周年编纂出版首部通史《华侨大学史》。
中国文化史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囊括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