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

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从事词汇语义、句法语义的学者使用,对类型学研究、词典编纂、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逻辑转喻是一种句法语义错配现象,是类型错配造成的,违反了组合原则。生成词库理论用类型强迫机制来处理逻辑转喻,这是一种语义生成机制,可以强迫名词性成分由实体类转换为事件类,即事件强迫。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和轻动词假设,《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现代汉语中的事件强迫现象,并探讨了汉语和英语在事件强迫上的差异及其原因。生成词库理论是目前教新的词汇语义学理论,与传统的以动词为中心的理论不同,这一理论强调名词语义对句法语义的影响。事件强迫充分展现了这一独特的视角,事件强迫的引入,不仅把谓词隐含、名词动用、副词做定语等一些重要的现象关联在了一起,而且对这些老问题做了新的诠释。

作者简介

作者宋作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生成词库理论国际研讨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Terminology(SSCI检索)的科学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语言关联: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代序)

理论模型的启用

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理论建设

对语言关联的再认识

问题与未来前景

绪论

0.1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0.2 使用的语料库和语义知识库

0.3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生成词库理论简介

1.1 核心思想

1.2 词汇表征

1.3 语义生成机制

1.4 发展及应用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逻辑转喻(事件强迫现象)研究

2.1 国外逻辑转喻研究

2.2 国内相关现象研究

2.3 事件强迫机制存在的问题

2.4 事件强迫的性质及判定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述宾结构中的事件强迫

3.1 宾语强迫的判定标准

3.2 事件动词的语义分类及其宾语强迫表现

3.3 事件动词的语义特点

3.4 隐含动词的语义特点

3.5 事件动词与隐含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3.6 宾语的特点

3.7 宾语强迫的分类

3.8 宾语强迫的半能产性与解释

3.9 宾语强迫与动词的词汇语义

3.10 汉英宾语强迫比较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谓结构中的事件强迫

4.1 感事谓词

4.2 “降低”类动词

4.3 “花费”类动词

4.4 话题化移位与事件强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方位结构中的事件强迫

5.1 汉语时间方位词的论元选择

5.2 事件论元

5.3 事物论元及汉英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形名结构、副名结构中的事件强迫

6.1 前人研究概述

6.2 评价性形容词

6.3 “舒服”类形容词

6.4 “勤奋”类形容词

6.5 “容易”类形容词

6.6 “快”类饰行形容词

6.7 “快”与fast的比较

6.8 副名结构中的事件强迫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的”字结构与事件强迫

7.1 “NP1+的+NP2”结构中的谓词隐含

7.2 “VP+的+NP”结构中的谓词隐含

7.3 谓词隐含的原因及谓词隐现的规律

7.4 从事件强迫看“NP1+的+NP2”的语义解释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类词缀与事件强迫

8.1 前人研究概述

8.2 与事件强迫相关的类词缀

8.3 基于物性结构的释义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名词动用与事件强迫

9.1 从事件强迫看现代汉语中各类名词动用

9.2 从事件强迫看名词动用的解释和生成

9.3 名词动用与典型逻辑转喻的异同

9.4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中—英术语对照表

附录2 英—中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宋作艳。

得书感谢您对《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语序数范畴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形式与语义互证、定性与定量配合的方法,研究汉语序数范畴的表达。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汉语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的类别,翔实地描写了汉语序数范畴的三大表达形式。全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揭示了它在句法、语义上的诸多特征,探讨了它的典型性问题,并以“第”和量词的隐现为视点,寻找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点,最后概括了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
华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在界定华语的概念与范围的基础上,对华语语法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以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实际语料为基础,对华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对于推进华语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都有参考价值。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海外华语词汇和语法描写的基本框架及方法,区分了海外华语词项特色词、义位特色词、搭配特色词、频率特色词的概念和内涵。随着汉语在世界的升温和海外华人的日益增长,业内的确需要对
语言理论研究与应用 电子书
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揭示英汉空间思维的表现形式、概念表征空间性特征和信息组织的结构模式;厘清认知语义学理论中不同术语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各理论的整合;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补充。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复杂动态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多模态语料库的建立、分析与讨论,对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从而建立了相应的汉语交际能力理论框架,并据此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评估等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