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逻辑

社会的逻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社会的逻辑》适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状况的参考。

内容简介

社会有其自身的逻辑,要探索社会的逻辑必须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考察社会及其发展。为此,《社会的逻辑》从探索当前社会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包括改革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公务员的社会角色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民生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新形势下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等,试图从这些问题中探索和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的逻辑》的特色是,跳出单纯从社会本身论社会的局限,从制度变革、政府角色、公务员作为社会角色的作用、民生领域的发展与改革、社会治理的特点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来研究社会,从而更为全面地看待社会发展和建设,呈现更清晰的社会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作者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长期从事社会发展政策、公共政策、发展战略研究。出版了《志愿服务在中国》《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走向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和基本对策》《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二十多部图书。在《人民日报》《瞭望周刊》《宏观经济管理》等发表了论文三百多篇。主持国家有关部委委托课题、国际组织课题数十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关注人与重视人心(代序)

第一部分 社会在改革中进步

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实现公平正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重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政府在社会事务中的角色

如何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技术路径与价值基础

明确审批放权边界的原则、标准和切入点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为创新插上制度翅膀——关于负面清单的思考

普京的新型国家治理思想

美国政治家的宏观调控手段

政府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治理模式

第三部分 定位官员的社会角色

在朝美政 在野美俗

以完善公务员制度预防官员腐败

让权力回归本色

为生民立命——在张载关学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第四部分 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全局和战略上谋划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重视城市居民社会生活,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重新审视事业单位及其社保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如何补短板、兜底线

国际视角下均等化的“得与失”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下一步

完善首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在首届“中国社会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部分 社会怎样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 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夯实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

让大数据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推手

发挥社会规范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沟通关系社会秩序

创新社会动员方式

基层的良好社会秩序呼唤善治——对改革维稳一票否决方式的思考

社区建设要贴近人民生活

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第六部分 从顶层设计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努力打造宏观经济调控升级版

打造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社会创新升级版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支点

为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制度环境

社会责任投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的智慧来自实践

社会的逻辑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丁元竹。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的逻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秘密社会的秘密——清代的天地会与哥老会 电子书
本书论述一个清史研究领域的问题,即秘密为什么之于“秘密会社”重要?有学者认为秘密像血缘,捆绑住参与者。本书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秘密与血缘有所分别,血缘不会因为扩散而冲淡,反之,秘密则随着扩散,越不秘密。因此,本书认为秘密会社不在于真正有多少秘密,而在于秘密的传播本身才是秘密会社生存的标签。
明清社会和礼仪 电子书
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和礼仪的专著。
新史学(第15卷):社会史的新探索 电子书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5卷,主题为“社会史的新探索”,聚焦国内社会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边缘空间”收录的三篇论文以清代闽浙赣边区移民、越南的民间教派、清末东北的“马贼”为研究对象;“转型秩序”收录的三篇论文以民国时期的民党、福建民军和江苏的县官选举为研究对象;“慈善网络”以近代及抗战时期的慈善活动为研究
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外一种 电子书
作者在总结和继承以往史家对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这个问题探讨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作出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回答,同时又对这些探索有着清醒的认识。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认识之部,包括: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历史与认识,历史·史学·历史智慧,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等;下编为历史实际之部,包括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从史学发展看炎黄文化的民族凝聚力等。
近代闽台社会风貌 电子书
本书中的译文都选材于《教务杂志》。其不仅是作为来华传教士交换讯息及探讨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关迫切问题的平台,而且也丰富地呈现了一幅幅西方人与中国人跨文化交流的画卷。内容涉及近代闽台地区有关教育、贸易、习俗、风光、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证了闽台地区的对外交流以及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