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为社会心态研究与群际关系研究建构了一种理论模型即心态地图,为中文学界引介了歧视研究的新方法即审计研究,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并尝试设计提升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
内容简介
秉承转型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本书直面尖锐的本真性转型心理难题,如社会心态、认同挣扎、歧视审计、教育不平等、污名标定和政策过程。
本书还深入探究了污名内化动力学和污名社会心理后效,最后构造了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目标群体作为动态的互依三角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社会政策过程,期许增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科的“文化自觉”,助益中国民众的心灵福祉和“可持续自由”。
作者简介
作者方文,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不少成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超越“怪异心理学”,重铸“社会之魂”
一、 本土行动
(一)中国文化特异性路径
(二)稳态社会路径
二、 全球情怀
三、 重铸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
(一)数字时代人类社会认知能力的演化
(二)“平庸之恶”风险中的众从
(三)中国社会的群体地图与行动模式
四、 文集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 鸣谢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暴戾雾霾
一、 暴戾之社会根源
二、 暴戾之阶层模式
(一)权贵阶层的暴戾模式:残暴
(二)中间层的暴戾模式:冷酷
(三)底层的暴戾模式:凶恶
三、 暴戾之化解之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心态地图——中国非信徒和基督教徒的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文献评论:从偏差地图到心态地图
(一)偏差地图
(二)心态地图: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
(三)世俗—神圣语境中的心态地图:死亡显著性启动程序
三、 实验一:非信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一)方法
(二)实验结果
四、 实验二:基督教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一)方法
(二)实验结果
五、 非信徒—基督教徒心态地图比较
六、 总结和讨论
(一)心态地图格局
(二)主要发现和讨论
(三)未来的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认同挣扎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评述与研究程序
(一)文献评述
(二)资料收集程序
三、 型塑移民白领动态认同的社会力量
(一)家庭与故乡
(二)产业与职业
(三)兴趣团体的勃兴
四、 跨界中的移民白领
(一)多元群体资格
(二)跨越群体边界
五、 认同挣扎
(一)认同的建构努力
(二)两种认同解构机制
(三)策略性反抗与隐秘的激情
六、 结语与讨论
(一)认同建构——宏观力量与微观力量的互动
(二)社会转型期的认同困境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偏见的本质》60年
一、 奥氏学术思想的社会理论意涵
(一)弘扬人性反对无人化
(二)以常态取代变态/病态
(三)注重个体轻视群体/社会
二、 偏见的认知过程
(一)范畴化
(二)刻板化
三、 偏见的动机过程
(一)心理动力机制
(二)人格
(三)宗教
四、 偏见的社会文化过程
(一)语言与法律
(二)接触假设
五、 偏见本质的当代探索
(一)旧的还是新的
(二)外显的还是内隐的
(三)单数的还是复数的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歧视审计——以对已婚年轻女性的就业歧视研究为例
一、 引言
二、 就业审计研究:概观
(一)按研究者分:机构研究与个人研究
(二)按研究主题分:种族、性别、年龄、生理
(三)三种就业审计的比较
三、 对审计研究的批评和反思
四、 改进了的就业审计研究
(一)贝特朗与穆来纳森:拥有白人的名字更容易找工作
(二)纽马克:在审计和通信研究中发现歧视
(三)莱希:运用计算机处理通信审计研究
五、 中国的实践
(一)研究设计
(二)制作模板和简历
(三)发放简历
(四)测量结果
六、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反思
(三)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自证预言效应——在农民工子女中的研究发现
一、 自证预言的实现过程
(一)人际互动中的自证预言
(二)社会互动中的权力不对称性
(三)自证预言的调节变量
二、 本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一)研究开展的前提
(二)研究方法介绍
三、 父母期望自证预言效应的量化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过程
(二)数据分析
四、 父母期望自证预言效应的质性研究
(一)底层群体的低层次期望
(二)言行不一的期望表现
(三)对调节变量的解释——生存压力降低亲子沟通
五、 结语
(一)本研究的总结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教育不平等——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为例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身体—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的发展现状
(二)身体—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的关系模型
(三)调查地点及研究方法
二、 教育不平等的心理机制
(一)家庭:底层家庭的低层次期望
(二)学校:刻板印象威胁
三、 教育不平等的身体机制
(一)不良健康状况
(二)被贬低的行为习惯
四、 提升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
(一)“纵向—动态”策略:传授智识增长论
(二)“横向—多元”策略:建构多元评价体系
五、 对相关研究的意义
(一)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新路径
(二)干预方法的广泛适用性
(三)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污名内化——建筑装饰业农民工底层地位的“合法性”
一、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合法性的本质
(二)地位合法性的内涵
(三)研究设计
二、 他人眼中的“建筑装饰业工人”——劣势地位与社会污名
(一)日常生活场域内的眼光
(二)工作场域内的眼光
三、 建筑装饰业工人的自我地位感知
(一)群体资格——强加与抉择
(二)身份暴力——挤压与反抗
四、 合法化的底层群体
(一)“阶级”还是“阶层”?
(二)“效力”因素的污名化作用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污名后效
一、 引言
(一)社会地位,绩效期望与影响力
(二)污名身份、社会拒斥与社会距离
(三)对地位固化与社会拒斥的干预
二、 实验方法
(一)被试
(二)实验材料
三、 实验结果
(一)影响力测量结果
(二)社会距离测量结果
(三)绩效期望与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 讨论与总结
(一)实验结果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政策三角——以村民自治制度为例
一、 导论:一种政策社会心理学的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为何“政策失灵”?
(二)政策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三)本文的分析策略:村民自治中的互依三角
(四)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
二、 内隐在场的国家:分类霸权
(一)国家:社会分类权的垄断者
(二)村民自治中的分类操纵:从“社员”到“村民”
(三)分类失败:移民社会生态适应的困境
三、 乡镇—村干部联盟:经营基层精英地位
(一)编织庇护网络
(二)一山二虎:村—党角力
(三)大学生村官:精英争夺中的局外人
四、 村民:能动的政治策略家
(一)宗族资源作为适应性工具
(二)贿选:选票“竞拍”游戏
(三)女性群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和隐晦表达
五、 未竟的结语:从消极互依迈向积极互依
(一)国家的策略和偏好
(二)乡村精英的策略和偏好
(三)普通村民的策略和偏好
参考文献
附录1 村庄生态
附录2 访谈对象统计表
后记
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是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文。
得书感谢您对《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