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复旦百年经典文库”之一种,值得一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周予同先生《经今古文学》、《纬书与经今古文学》、《“孝”与“生殖器崇拜”》、《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康有为与章太炎》、《朱熹》、《群经概论》、《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等。介绍经学萌发于以农立国的宗法制下的古老中国,其经典为古代中国道术之总汇,突出地表现出其学说,理论和思想主张的两重性:既讲因革变易,又标尚平撕、折中与不变;既提倡独立思考,倡说对经书《尚书》不能尽信,要敢于藐视不遵礼义的大人物,又宣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既标尚忠信,又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为一些侈谈大方向正确而违背道德准则之徒提供理论依据。既标榜尚汤,武革命,除暴安民,又倡言事君必忠,不许造反·既倡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又谓:“君子思不出其位”,既要人们立大志,声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又谓“父母在,不远游”……
作者简介
作者周予同(1898—1981)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
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业后,进了瑞安中学。1916年,以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国文部。受“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潮的影响,周予同和同学们组织励学会、工学会、平民教育社,进行“工读主义“的实验。1919年“五四“,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北京各校代表数十人举行联合大会,他就是高师的代表之一,并参加“火烧赵家楼“的壮举。1920年,周予同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次年到上海工作,直至1932年。他当过商务印书馆编辑,担任过教育杂志社主编,并一度在上海大学执教。这十余年,恰风华正茂,是他学术上大有建树的时期。1925年2、3月,他在《民铎》杂志上发表了《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异同》,次年改题名《经今古文学》出版。1926年10月,还发表了论文《僵尸的出崇》,猛烈地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的“读经“叫嚣。后来,又出版了《经学历史》注释本和《朱熹》等著作。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后,他义愤填膺,与胡愈之等联名抗议,揭露真相。当时,参加大革命的周谷城来到上海,生活上碰到困难,他热情的给予帮助。颇有趣味的是,后来两人长期任教复旦大学,因为同年出生,加上同姓、同学又同行,被复旦“二周“。1932年周予同离开上海,回乡探亲。一度在浙江十中任教。1933年,应邀到安徽大学任教,曾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5年又返回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这几年里,他一方面继继研究经学史,出版了《群经概论》、《孔子》、《汉学师承记选注》等,另一方面,为编写教材花了大量心血,如编写了《本国史》、《国文教科书》。此外,撰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至1941年,周予同仍在暨南大学任教,兼史地系主任、南洋研究馆主任、教务长等职。1943年至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1945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当教授,一直到逝世。从抗战爆发到上海解放这段战乱的年代里,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上海,他身陷“孤岛“,正气浩然,宁肯挨饿,决不到日伪办的学校教书。
抗战胜利后,新的内战又起,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与张志让、蔡尚思、沈体兰等发动组织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大教联“)。解放前夕,复旦进步学生遭毒打,周谷城曾起草宣言,揭露真相,他与陈望道、洪深、曹亨闻、朱伯康等著名人士均签了名。坚定地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为保障人民权利与民族解放而奋斗。解放初期,周子同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等职。1957年以后,兼任上海市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繁忙的社会活动,他仍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59年起,他恢复了经学史的系统研究,开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课程“中国经学史“,并悉心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和二届研究生撰写专题论文。六十年代初,他和汤志钧合撰了七篇论文,推动了全国学术界重视经学史的研究。此外,他还主编了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和《辞海》经学史全部条目。
周予同的学术研究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公开抵制极“左“的观点。1965年。围剿吴晗《海瑞罢官》,他在《文汇报》编辑部举行的座谈会上,愤激地说,如此全盘否定,“将来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只好取材于外国资料了“。会上,他公开说吴晗是好人、是“清官“,痛斥姚文元“乱箭射人“、“乱打一通“。这一下,真是闯了大祸了。1966年,上海“首批周予同“,他遭到了从未有过的磨难。一位古稀之年的学者病倒了,瘫痪卧床,双目失明,整整13年。粉碎“四人帮“后,周予同的冤案得到昭雪。他虽然病魔缠身,无法执笔,却仍然指点朱维挣撰写有关论文,并编辑自己的论著选集。遗憾的是,选集尚未正式出版,却于1981年7月15日早晨溘然病逝,终年83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凡 例
一、 前期著述
經今古文學
一 經今古文的詮釋
二 經今古文異同示例
三 經今古文的争論
四 經今古文的混淆
五 經今文學的復興
六 經今古文學與其他學術的關係
七 經今文學在學術思想上的價值
八 經今文學的重要書籍
緯書與經今古文學
一 緯書的界説
二 緯書的起源
三 緯書的變遷
四 緯書産生的原因
五 漢代今古文學家對於緯讖的關係
六 近代今古文學家對於緯書的見解
七 緯書的書目
《經學歷史》註釋本序言
一、經學之三大派
二、經學史之重要與其分類
三、皮錫瑞傳略
四、皮著《經學歷史》批判
補 遺
朱 熹
第一章 引 言
第二章 朱熹傳略
第三章 朱熹之哲學
第四章 朱熹之經學
第五章 朱熹之史學與文學
第六章 朱熹與當代學派
第七章 朱熹之著作
第八章 朱學之傳授
中國學校制度
緒 言
上 古 編
中 古 編
近 代 編
現 代 編
群經概論
導 論
本 論
緯讖中的孔聖與他的門徒
一 孔聖的誕生
二 孔聖的異表
三 孔聖的使命
四 上天的啓示之一——獲麟
五 上天的啓示之二——血書
六 孔聖的憲法草案之一——《春秋》
七 孔聖的憲法草案之二——《孝經》
八 孔聖的告天
九 孔聖的其他法典
十 孔聖的史觀
十一 孔聖言行散記
十二 孔聖的門徒
孔 子
一 引 語
二 傳 略
三 學 説
四 尾 語
緯讖中的“皇”與“帝”
引 言
一 “皇”與“帝”
二 “三皇”與“五帝”
三 “五天帝”與“五人帝”
四 三皇説之一——天、地、人三皇
五 “三皇”與“十紀”
六 三皇説之二——伏犧、神農、女媧
七 三皇説之三——伏犧、神農與燧人
八 黄帝——五人帝之一
九 少昊——五人帝之二
十 顓頊——五人帝之三
十一 帝嚳——五人帝之四
十二 唐堯——五人帝之五
十三 虞舜——五人帝之六
十四 蒼頡——五帝以外的一帝
十五 三皇五帝之際的諸皇
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二、 學術經世
儒家之精神的社會政策
一 贅 言
二 釋 題
三 例 證
四 批 判
殭尸的出祟 ——異哉所謂學校讀經問題
“漢學”與“宋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孝經》新論
治經與治史
道儒的黨派性
一
二
三
四
三、 晚期論文
“經”、“經學”、經學史 ——中國經學史論之一
什麽是“經”?
什麽是“經學”?
中國經學史研究的特點
中國經學史的研究任務
王莽改制與經學中的今古文學問題
一
二
三
四
有關討論孔子的幾點意見
章學誠“六經皆史説”初探
一
二
三
博士制度和秦漢政治
一
二
從顧炎武到章炳麟
一
二
三
“六經”與孔子的關係問題
一 “五經”皆孔子所作説
二 “六經”與孔子無關説
從孔子到孟、荀 ——戰國時的儒家派别和儒經傳授
孔子以後的儒家派别
孔子以後的儒經傳授
儒家内部孟荀兩派的對立
附録
新文化運動百年祭 ——兼論周予同與二十世紀的經學史研究
周予同自述
周予同學術及生平簡表
復旦百年經典文庫書目
第一輯
中国经学史论著选编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予同。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学史论著选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