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以刑事诉讼理念为基础,以刑事诉讼原则为准绳,详尽论述刑事诉讼制度,瞻望刑事诉讼改革前沿。
内容简介
近10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先后经历了2012年、2018年的重要修改,这是既是刑事诉讼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的结果,也为刑事诉讼理念和制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研究》一书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所作,力求研究成果有所创新。
本书由五个部分构成,包括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刑事诉讼基本制度研究、刑事诉讼程序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刑事诉讼制度与司法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刑事诉讼相关司法制度的配套改革。
作者简介
作者胡志斌,法学博士,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涉足刑事诉讼法30多年,从事刑事诉讼法、证据法教学研究和法治社会服务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法学研究项目10多项,独撰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独撰出版法律著作25部,代表性著作:《法官素质养成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出版)、《胡志斌讲刑诉法》(中国经济出版社)、《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获省级以上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同等重要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二、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研究
第二节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关系的界定
二、程序公正的理论解读
第三节 诉讼效率
一、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关系的界定
二、诉讼效率的理论解读
第四节 基于刑事诉讼基本理念的“刑事诉讼”定义
一、学术界关于“刑事诉讼”概念的表述
二、关于“刑事诉讼”概念表述的述评
三、“刑事诉讼”的新表述
第二章 刑事诉讼基本制度研究
第一节 刑事辩护制度
一、辩护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辩护种类的理论概括
三、值班律师制度述评
第二节 审级制度
一、构建审级制度的基本理念
二、审级制度的基本形式
三、我国审级制度的历史考察
四、外国审级制度的基本情况
五、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评析
六、我国审级制度的困惑
七、我国审级制度的改革愿景
第三节 审判公开制度
一、审判公开应当向谁公开
二、审判公开的中外立法综述
三、公开审判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第三章 刑事诉讼程序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诉讼化
一、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诉讼化的价值诉求
二、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诉讼化的构造模式
三、域外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诉讼化的评介
四、我国2018年刑诉法修改前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诉讼化的嬗变
五、我国2018年刑诉法修改中审前程序诉讼化的表现
六、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诉讼化的未来发展
第二节 侦查程序相关问题探讨
一、侦查模式评介
二、侦查讯问时律师在场之主张的认识缺陷解析
第三节 关于公诉权制约机制的探讨
一、公诉权制约的历史必然和理论基础
二、检察机关公诉权制约机制的域外考察
三、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四、强化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的思考
第四节 行刑主体改革:从多元化到一体化
一、对我国行刑主体多元化的反思
二、行刑主体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三、行刑主体一体化的基本构造
第四章 刑事诉讼制度与司法文化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诉讼文化概述
一、法律文化
二、诉讼文化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诉讼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诉讼文化概述
二、中西传统诉讼文化的差异
三、中西方诉讼文化的冲突对刑事诉讼改革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文化接轨与整合
一、中西方诉讼文化认同与接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二、刑事诉讼改革与诉讼文化的整合
第五章 刑事诉讼相关司法制度的配套改革
第一节 司法问责制度
一、司法问责基本范畴的理论阐释
二、域外司法问责制度的考察与启示: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为样本
三、理论缺失与制度缺憾:司法问责的反思
第二节 司法奖励制度
一、我国法官奖励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法官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重构我国法官奖励制度的构想
第三节 司法保障制度
一、建立司法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二、法官素质养成的物质保障
三、法官素质养成的职务保障
第四节 司法资源配置制度
一、分配正义:司法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分配正义的法官资源配置原则
三、对我国法官资源配置现状的检视
四、优化我国法官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律师到法官职业转换的域外实践与启示
一、律师到法官职业转换的域外实践: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为样本
二、域外律师到法官职业转换的缘由解读
三、域外律师到法官职业转换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研究是2021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志斌。
得书感谢您对《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