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使你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思想传统有个初步印象,有助于我们对一切文学的欣赏。

内容简介

力求使读者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思想传统有个初步印象,认识到那里面有许多生动活泼、含蓄隽永的言论,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同时作者希望通过对古代诗学的研究,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本土文论的无穷兴味,体味到古代很多文论著述有助于我们对一切文学的欣赏,有益于心理的纯净和精神升华。

作者简介

作者王先霈,江西省九江市人,1939年7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出版社总编等职,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3)、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1995)、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1996)、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1996)、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1987、1989、2001)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什么是诗学

一 诗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

二 中国古代对诗学的理解

三 学习诗学和文艺欣赏的关系

第二讲 体物与尽己

一 体验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地位

二 体道和体物

三 尽己

第三讲 神思

一 文学家的思

二 神思的基本涵义

三 神思的几个特点

第四讲 顿悟与渐悟

一 悟在诗学中的提出

二 悟的达成的两种方式

三 顿悟与渐悟的互相依存

第五讲 发愤抒情与悲音为美

一 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

二 悲音为美

第六讲 虚静与静穆

一 创作主体的虚壹而静

二 文本的静穆境界

三 文艺欣赏给接受者“疏秽镇浮”

第七讲 物色移情

一 情由景生,辞以情发

二 比德于物,物移我情

三 我情注物,照之则美

第八讲 意境

一 象之意和境之味

二 情之境和意之象

三 创作思维中的意与境

第九讲 辞达与意在言外

一 文学家怎样才算做到了辞达

二 言意之辩与言外之意

第十讲 兴、观、群、怨

一 历来对兴、观、群、怨的不同阐释

二 兴、观、群、怨作为诗学概念的内涵

第十一讲 赋、比、兴

一 作为诗歌写作手法的赋与作为文体的赋

二 比的特色及其分类

三 兴的产生及其特色

第十二讲 才性与风骨

一 才性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二 文气说与才性论

三 才性与风格类型

四 风骨与阳刚之气

五 阳刚阴柔与中和之美

第十三讲 本色当行

一 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的是非功过

二 对叙事文学风格的认识

三 戏曲文学的本色与藻丽之争

四 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

第十四讲 写儿女之真情

一 对民歌的阐释与“儿女真情”说

二 小说戏剧创作与“儿女真情”说

三 对于淫秽小说的辩护和批判

第十五讲 知言、知人、知音

一 同嗜与异趣

二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和“知人论世”论

三 刘勰的“知音”论和“六观”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已有选目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200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先霈。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经典阅读书系·名家课堂 名家读唐宋词 电子书
本书共选唐宋词家三十五家,词八十首,读解文章的作者均为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名家、大家,涉及作者约三十多人。
方东树诗学研究 电子书
方东树不仅是桐城派的古文家,也是清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诗论家和理学家。
南开诗学(第一辑) 电子书
南开大学有着深厚的诗学研究积淀,在叶嘉莹先生、罗宗强先生的引领下,一批著名学者投身其中,已成为海内外诗学研究的重镇。本辑是《南开诗学》的第一辑,即创刊号。
名家读新诗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冯至、艾青、穆旦、北岛、顾城、桑克、朱朱等现代诗人的诗作及其评论。
名家读唐诗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张若虚、陈子昂、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李白、高适、杜甫、钱起、韩愈、李贺、李商隐等诗人的诗作及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