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南京大学主办汉语史刊物,注重汉藏语言比较、历史语言学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
本刊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张玉来教授主编。本刊敦聘戴庆厦、丁邦新、江蓝生、蒋绍愚、孙宏开、许嘉璐、王士元等先生为学术顾问,丁邦新先生题写刊名。本刊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本刊主要栏目有: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史、汉藏语及东亚语言比较、出土文献语言、传统小学文献、学术史研究等,特别欢迎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反映学术前沿问题的佳作。本刊适量发表有学术价值的书评、人物评介及争鸣文章。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学术组织
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学术组织
在纪念方光焘、黄淬伯先生诞辰120周年
在纪念方光焘、黄淬伯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方光焘理论语言学的思想方法底层是形上学
一 奠基时期“广义形态”说的形上学底层
二 全面发展时期语法理论的形上学底层
三 语言言语大讨论中的两种形上学演绎推理的分野
参考文献
方光焘的语言观与汉语时体研究
一 “形态部”的观点与时体范畴的界定
二 把汉语特点放在语言一般性里考察与时体研究的视角
三 区别句子论和广义形态与汉语小句联结律的研究
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东亚海岸语言区域及群体制图
一 简介
二 资料及研究方法
三 结果
四 跟人口迁移史的关联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苗瑶语唇齿擦音的来源
一 引言
二 源自早期双唇类声母的唇齿擦音
三 源自早期齿/龈类声母的唇齿擦音
四 源自早期腭后类声母的唇齿擦音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基于超声检测的汉语普通话基础元音声带运动研究
引言
一 汉语语音实验成果
二 汉语基础元音实验及结果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山东莒县方言尖团音变异的初步考察
一 调查缘起
二 莒县东部调查线尖团音的读法
三 莒县中部线路尖团音的读法
四 莒县西部线路尖团音的读法
五 分析与讨论
六 余论
附录(一)尖团音的对比字
附录(二)调查的乡村
参考文献
山东莱阳话儿化标记的完成体与声调的互动
一 儿化构形恢复本调型
二 儿化构形连读变调型
三 余论
参考文献
析庄延龄《扬州方言》所记 19 世纪80 年代的扬州方音
一 引言
二 声母系统
三 韵母系统
四 声调系统
五 一些特殊的字音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从黑水城文献八思巴字习字材料看蒙、汉声母的清、浊错位对应*
参考文献
论《晋书音义》的唇音声母并及唐五代唇音声母的演变
一 《晋书音义》轻重唇声母的分化
二 《五经文字》的唇音声母
三 《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唇音声母
四 《说文解字系传》的唇音声母
五 唐五代唇音声母总结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尖团合流在清代初期的演变
一 尖团音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二 清代初期音韵文献中的尖团合流
三 清代初期字书中的尖团合流现象
四 清代初期满文文献中的尖团音现象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齐梁陈”时期诗人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
一 前言
二 齐梁陈诗人用韵之“辙离合指数”分析
三 齐梁陈诗人用韵之“韵离合指数”及“卡方检验法”分析
四 对前人研究的讨论
五 分辙分部小结
参考文献
谈唐兰先生“三书”说中的形声字
引 言
一 形声字发生的时代
二 图画文字为什么变成注音?
三 为什么中国文字变成注音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
四 绘画文字是怎样变成注音的?
五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六 形声字的类型
七 形声字的判定
八 形声字的产生对文字系统的影响及其价值
九 形声字的性质及其特点
附录:郑樵关于谐声、转注以及子母的论述
参考文献
秦汉玺印姓名考析(续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参考文献
汉隶类化现象考辨
一 “类化”的界定
二 字内类化
三 字际类化
四 汉隶类化特点分析与结论
参考文献
廿年一剑下苦功 慢工细活成巨帙
一 精心选择底本和对校本,校语简明扼要
二 校注内容有突破,两个“索引”方便读者
三 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校正了很多讹误
参考文献
名家经典
《切韵》音系的本质特征
一
二
三
稿约
文稿体例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第5辑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玉来。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第5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