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若干哲学大师的文章,带你走进中国哲学、佛教等相关领域的思想辨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岱年、张世英、楼宇烈、方立天、余敦康等若干哲学大师的文章,涉及对中国哲学、佛教等相关领域的思想辨析与学术讨论,全书共收文28篇。
包含如下篇目:《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德力、刚柔的论争》《天人合一与知性合一》《中国炼丹术思想试析》《佛教的“中心观”对中国文化优越感的挑战》《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苏轼的》《汉传佛教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试论禅宗的农禅思想》《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等
作者简介
作者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發刊辭
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德力、剛柔的論争
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
一
二
三
四
論“象思維”“《易》邏輯”與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徵——關於由《周易》一書所確立的中國哲學的基本趨向的思考
一 思維模式、符號系統、邏輯形式與文化傳統
二 漢語言文字的特徵與“象思維”的形成
三 “《易》邏輯”的結構特徵
《中庸》與荀學、《詩》學之關係
一 《中庸》與荀學
二 《中庸》與《詩》學
墨子大小取章句釋義概説
一 何謂大取小取
二 《大取》篇綱要
三 《小取》篇綱要
四 大取小取要旨
五 大小取略例
六 大小取章句校釋略例
《莊子》“外雜篇”對於《應帝王》篇的思想發展
一 《應帝王》篇無治主義的思想特質
二 “外雜篇”從“養生”角度對於《應帝王》篇的思想發展
三 “外雜篇”吸納《老子》思想後對《應帝王》篇的發展
四 “外雜篇”吸納儒家思想後對《應帝王》篇的發展
五 “外雜篇”融通諸家思想後對《應帝王》篇的發展
馬王堆帛書易傳與孔門易學
一 帛書與今本《繫辭》
二 帛書與今本《易傳》
三 《繫辭》與孔門易學
四 《繫辭》道家説駁議
袁宏與東晋玄學
一
二
陶淵明的哲學思考
一
二
中國煉丹術思想試析
一
二
三
四
佛教的“中心觀”對中國文化優越感的挑戰
唐代禪宗史上幾個問題的考證
一 神會主持度僧和死後入葬洛陽問題
二 馬祖所在的洪州及其外護——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
三 關於唐枝與《西堂大覺禪師碑》
四 黄檗與裴休
五 關於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和《禪藏》
石頭宗心性論思想述評
一 心靈湛圓
二 心地自然
三 性理歸宗
四 無心合道
五 無情説法
六 一心爲宗
宋初禪宗的思想與臨濟宗黄龍派的革新
一 禪宗的綜合與公案的分類
二 黄龍派的革新——黄龍慧南的思想
三 東林常總“照覺平實之旨”和真净克文對他的批判
結語
漢傳佛教經濟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試論禪宗的農禪思想
一 佛教關於經濟生活的基本觀點
二 漢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經濟思想
三 《百丈清規》及其所體現的主要經濟思想
四 漢傳佛教經濟思想的特色
《悟真篇》的文本及丹法
一 對《悟真篇》正文文本的分辨
二 對張伯端生平某些資料的懷疑
三 僞託張伯端的著作
四 《悟真篇》丹法的“參同”和性命雙修
五 《悟真篇》丹法是否陰陽雙修
餘論:《悟真篇》何以成爲“聖典”
胡宏、張栻儒學思想研究
胡宏
張栻
蘇軾的《東坡易傳》
一 蘇軾易學的特色
二 自然之理與人事之功
三 卦爻結構與義理内涵
四 蘇軾的文化價值理想
聶雙江思想研究
一 生平略述
二 心性諸説
三 歸寂工夫
四 誠意與致知
五 格物之辯
小結
陽明學在浙西的傳播與發展——“隱儒”董澐(附董穀)的個案研究
一 “從詩而儒”與“自友而師”
二 “受用白沙”與“自愛莊周”
三 “此心求空”與“見就是性”
四 附記:著述與刊本
郝敬氣學思想研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王夫之對“洪範九疇”的闡發
一 象數
二 五行
三 踐形
戴震倫理學説述評
一 論人性的本質
二 論道德意識的形成
三 論道德規範和道德觀念的來源
四 論道德的基本準則
五 論修養方法
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
一 高宗初政與朱子學的提倡
二 在經筵講論中對朱子學的質疑
三 從提倡理學到崇奬經學
餘論
附録 乾隆朝經筵講學一覽
一分爲二 二合爲三——淺介劉咸炘的哲學方法論
熊十力的《春秋》學及其時代意義
一 論《春秋》的作者
二 略論《春秋》三傳
三 論《公羊》學的三世説
四 論《公羊傳》的夷夏觀
五 熊氏《春秋》學的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後記
国学研究文萃·哲学卷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行霈。
得书感谢您对《国学研究文萃·哲学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