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9)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介绍2018 年以来我国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进展情况。

内容简介

本报告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及其独有的特征,全面介绍2018 年以来我国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进展情况,以及实务领域的创新案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正本清源、普惠金融的政策引领、银行业机构的普惠金融实践、非银行机构的普惠金融实践、保险业的普惠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作者简介

编者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银行理论与实践。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序言

第1章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普惠金融

1.1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普惠金融

1.2 我国普惠金融的实践

1.3 普惠金融的正本清源

第2章 普惠金融政策

2.1 《规划》的实施进展

2.2 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

2.3 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

2.4 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2.5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第3章 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3.1 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3.2 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3.3 取消企业开户许可证

第4章 银行业普惠金融创新

4.1 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机构体系

4.2 普惠金融创新服务小微、民营企业

4.3 服务绿色生态发展的普惠金融创新

4.4 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三农”与乡村振兴

4.5 银行业服务脱贫攻坚

4.6 普惠金融创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5章 其他普惠金融机构的创新

5.1 村镇银行

5.2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5.3 小额信贷

5.4 农业融资担保体系

第6章 保险业的普惠金融创新

6.1 普惠保险的特征和作用

6.2 普惠保险的传统模式

6.3 互联网保险

6.4 网络互助

第7章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

7.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7.2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基础

7.3 数字普惠金融的组织体系

7.4 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

7.5 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

7.6 数字普惠金融的未来前瞻

第8章 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创新

8.1 普惠金融的难点与破局

8.2 聚合模式:节点的解构

8.3 聚合模式:节点的联结

8.4 聚合模式的实践

8.5 聚合模式的监管

8.6 未来展望

第9章 普惠金融创新中的消费者保护

9.1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框架

9.2 普惠金融与消费者保护

9.3 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9.4 强化行为监管

参考文献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9)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何炜。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 电子书
报告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
中国交通发展综合报告(2019) 电子书
本报告主要针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以2018年为主体,从年度概览、运行分析(包括运输业总体运行情况、运输基础设施情况、运输投融资情况、客运、货运、路网建设等)、政策解读、热点研究(包括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绿色交通、智慧交通、综合交通等)、重点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本报告研究内容涉及各种运输方式的年度发展情况,可供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以及相关
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 2019 电子书
《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是能源与电力分析年度报告系列之一,主要对上一年度中国经济发展,全国及各地区电力需求、电力供应、电力供需形势进行持续跟踪分析,并对当年经济发展和电力供需形势进行预测,为分析研究中国电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本报告对2018年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全国及各地区电力消费、电力供应、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在深入分析宏观调控政策、中美
金融风险与创新 电子书
本书将从金融体系的创新进行分析,从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创新着手,从企业和个人视角的分析相关的投资策略及风险控制。
中国脱贫攻坚前沿问题研究报告(2019)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问题的研究、强化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就业扶持与产业发展研究、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研究、提升脱贫对象就业稳定性研究、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