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律令

教学律令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入探讨教学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建构神不散的秩序,走向自由的教学境界。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课程改革、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典范等方面,站在理论的高度,又结合极富活力的教学案例,生动而具体地探讨了教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节奏,重在揭示教学中基本稳定的可依循的“律令”以及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化教学律令,以助力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作者简介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写在前面关于教学律令

一、教学节律究竟在哪里

二、教学改革要回到教学基本问题上去

三、教学育人:最高的教学律令

四、支持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律令的核心

五、诞生精彩的观念:教学律令的境界追求

六、建立完善教学的新常规:教学律令的制度性保障

七、教学律令需要一批充满活力的教学样式来支撑、演绎、推进

八、越是普适的理论越没有用——基于教学的情境性

核心观点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一、教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改革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的基本问题体现的是教学基本规定性,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几个教学基本规定性的讨论

四、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第一辑课改,必须改课

教师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

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课程改革:“回归”不是倒退

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

教学改革的价值认同与境界提升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联合体与独联体,在共同体的建构中提升、发展

二、关于“课改”一定要“改课”:教学及其改革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并要不断提升

三、关于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教师的再定义,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创造者,这是崇高境界与必然追求

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命义

一、有效教学的反思:过度关注了“有效”,轻慢、忽略了“价值”

二、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命义

三、价值关怀:有效教学及其研究的起点

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

一、对有效教学的追问——走向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二、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根本性变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

一、教学需要再定义

二、经典的教学定义及其缺陷

三、教学的再定义

四、再定义导引下的教学变革走向

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守、突破与超越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的隐喻: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向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守

三、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

四、教出个性,追求风格:课堂教学改革的超越

“性相近,习相远”:教学改革基本问题与独特性的表达

一、“性相近,习相远”:教学改革基本问题与独特性的文化表达

二、寻求“性相近”:有效解决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体现教学的共同特性

三、寻求“习相远”:追求教学个性,在教学的独特性上有所突破

黑洞与洞见

一、教育黑洞与教育基本问题

二、从知识传授黑洞到教育其他黑洞的敞亮、澄明

三、真正敞亮澄明黑洞,是建构复杂思维范式

第二辑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一、课堂教学的隐喻:教学的核心即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

二、智慧:课堂教学给学生的“带得走”的东西

三、让“学”成为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必须有重大变革

为智慧的生长而教

一、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

二、智慧:流变、灵动,可意会又可把握

三、智慧课堂:为智慧的生成而教

体验与学会体验

一、体验:学习的一种过程和方式

二、让学生学会体验

三、体验要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习,我们特别的兴趣

让学习看得见

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能力

“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

教室里栽棵苹果树

第三辑课堂教学的新秩序

我们需要课堂观察

一、课堂,开满鲜花的窗台

二、课堂观察,要坚定地把观察点伸向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深处

三、“前眼观察,后眼思考”——课堂观察的要义

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

一、新课堂需要不需要纪律?

二、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

三、建立新纪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关于教与学落差的三重思考

一、教与学的落差:普遍性、正常性及其积极意义

二、降低、减缓教与学落差的对策:一种基于框架的思考

三、关注并鼓励另一种落差:学生的学超越教师的教

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新秩序

上课的仪式感

课前的“开场白”

那些课堂中司空见惯的应答

地域文化与新课堂建构

回到本源性问题上去

讨论教学“度”的多重意义

一、“度”的文化意义

二、“度”应当为教师的创造服务

三、“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是儿童

四、教师文本解读之“度”与教学之“度”是不同的

重新认识作业的性质与功能

寻找那种子

第四辑教学改革的典范

情境教育的原创性与李吉林求真品格

一、情境教育研究所:一个诞生理论的地方

二、“为儿童研究儿童”是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根概念,彰显了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刻性、前瞻性和高格调

三、情境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土壤中,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品格,体现了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

四、李吉林求真品格生发出情境教育的原创性,情境教育的原创性又丰富了李吉林创造性品格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改革的一个典范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

一、主题教学的核心主张是整合

二、主题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文立人

三、主题教学的核心立场是儿童立场

四、主题教学的核心策略和主要手段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孙双金的语文世界

一、“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拥有当下语文生活的幸福,而且拥有未来美好的人生

二、“情智语文”:重构语文课堂教学,在童年语文世界里,让儿童情智互动共生,拥有发展的本领和智慧

三、爬山与登峰:孙双金为儿童进入语文世界铺设了道路

言语智慧的生长

一、美学精神的映照:薛法根语文教学研究、改革的新境界

二、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语文教学核心目的和核心任务的进一步聚焦

三、组块教学,一种召唤性结构:薛法根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背后

华应龙: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

徐斌的主张与风格

贲友林:“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真正实现

一、贲友林关于手的三个隐喻:从此岸到彼岸的文化动因、思想张力

二、“学为中心”共同的理念和追求,贲友林实现得很好

三、“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构建,深处是贲友林的儿童立场

蔡宏圣的数学理性气质

疑趣的内涵与价值

“通透情境数学”的哲学意蕴和操作要义

“活动单导学”的核心意义及重要特点

一、“活动单导学”的核心理念是使教学回到教学的原点和本质上去

二、“活动单导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

三、“活动单导学”与已有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

第五辑理性的回答

理性的回答

让现代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降温,但不应熄灭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让学·半肯·情境

起点,改变过程

真正知道那些“通过考试无法知道的”

不只是教育的冲撞

让“系统”“制度”去获胜

游戏,改变教育?

游戏,不同于日常生活

寻找开端:50年代的课堂记忆

附录

成尚荣印象

高度的力量

致谢

教学律令是201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成尚荣。

得书感谢您对《教学律令》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评价与教学 电子书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评价概述、嵌入评价的教学设计、教学前的评价、教学中的评价、教学后的评价、发展教师评价素养。
语文教学不难 电子书
本书从语文教学的细微处入手,先理论后实践,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对话、文体写作以及评课展开教学探索。“解读不难”,聚集了各类文体的解读,兼顾教读与自读;“设计不难”,以“蚁穴溃堤”为方法,从单篇到群文再到整本书阅读,操作性强;“课堂不难”,关注课堂教学的智慧,关注学生的学情,关注课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关注评价的多元;“写作不难”,突出微写作,重视读写结合;“评课不难”,定位不同课型,开展特色性评
舞蹈课程与教学 电子书
这是一本适用于高等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用书,书中除了增添理论论证,体例上主要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师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讨论,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更主要的是整个课程内容本身都带有问题讨论的性质,这对学生来说,利用舞蹈教学促进自己的学习,通过接触不同的主题舞蹈教学实践,产生不同观点,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激发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本书不仅涵盖了多个舞种的专
美术教学实践空间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两部分,内容包括:创作材料与技法、作品欣赏。
海派历史教学透析 电子书
相比我国其他省份,上海的中学历史教育有自己的《历史课程标准》、有自己的历史教科书、有自己的高考历史命题团队……实事求是地说,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已形成了强烈的海派风格,并对全国的历史教学产生着引领和辐射的作用。本书旨在通过丰富的案例,全面深入解读海派历史教学风格,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