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单音节词的多维研究

汉语单音节词的多维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揭示汉语单音节词语由古至今丰富的词义表达和复杂的内部成词及造句机制。

内容简介

该书从语法观、认知语言学及词语模理论等视角对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当代流行语中的单音节词的使用与演变进行研究。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汉语虚词“得”以及使用率较高、词义复杂的“上”作为代表性词语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隐喻方面的解析。在汉语单音节词语研究基础上,探索流行于网络和口语表达中的众多单音节词语的表意现象及成词动因。

作者简介

作者郑颖琦,2011毕业于四川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获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于2010-2011及2013-2015年期间在韩国又松大学孔子学院及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任教。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编 “二拍”中的助词“得”的研究

引言

第一章 “得”的用法分类

第一节 用于可能式的“得1”与“得2”

第二节 用于结果式的“得3”

第三节 用于情态式的“得4”

第二章 可能式中的“得1”与“得2”

第一节 句法结构

第二节 语义分析

第三节 语用表达

第四节 发展演变

第三章 完成式的“得3”

第一节 句法结构

第二节 语义分析

第三节 语用考察

第四节 发展演变

第四章 情态式的“得4”

第一节 句法结构

第二节 语义分析

第三节 语用考察

第四节 发展演变

结语

中编 “上”在现代汉语中的认知隐喻意义

引言

第一章 “上”的各种意义

第一节 “上”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

第二节 “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第二章 “上”多义性的形成机制:从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

第一节 对一词多义的传统解释

第二节 一词多义认知角度的研究

第三章 “上”与“下”在隐喻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一节 “上”和“下”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意义

第二节 何谓意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三节 “上”“下”隐喻意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四节 “上”和“下”隐喻意义不对称的原因

第五节 “上”“下”的选择与视点的出现和存在密切相关

第四章 “上”的词类转变问题

第一节 关于词类划分的历史解释

第二节 “上”的词类转变问题

第三节 从认知的角度谈“上”的词类转变

结语

下编 当代单音节流行词的生成机制及成词动因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流行的单音节词生成及新词成词的外部动因考察

第一节 外来词语的借入

第二节 媒体语言、手机语言的涌现

第三节 港台词语、方言词语影响的扩大

第二章 流行的单音节词生成及新词成词的内部动因考察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词语模理论

第三节 类推机制下新词的成词动因

第四节 语素化动力下的新词成词动因

第三章 修辞效能中成词动因考察

第一节 构词过程的修辞效能

第二节 新词生成过程中词义的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著

二、外文专著

三、期刊论文

后记

汉语单音节词的多维研究是2015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郑颖琦。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单音节词的多维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围绕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特征展开,对普通话和众多方言的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句法语义相互验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汉语方言与非汉语的比较,探求和总结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本书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归纳,总结出了普通话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等级,以及汉语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四大问题,并通过自建国际汉语教师动态数据库,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间互动关系、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结论。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基于复杂理论研究汉语类型特征问题,在构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SLA领域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类型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并对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的留学生的中介语及汉语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来源国学习者偏误所反映的汉语类型特征的共同之处及差异之处。全书共五章,分别为:绪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研究设计,讨论与分析,建议与
现代汉语形义错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第一章主要对形义错配的研究现状做一回顾和总结,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我的研究构想。第二章详细讨论“V-得”结构以及由其带来的形义错配现象。第三章继续讨论动补结构限制宾语现象,主要涉及V-V动结式的本质,V-V动结式限制宾语现象,以及动补结构的历史来源问题。第四章为具体操作,从韵律语法的视角探索“的”的本质以及形义错配的形成机制。第五章讨论宾语定化及相关结构的句法特点,揭示VO复杂动词的宾语是如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