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表格和图形的形式,表示《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各种数量关系。
内容简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用数例等形式阐述了多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由于《资本论》是一个结构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不是简单的数理分析。其中,既有数量关系,也有逻辑关系;既有数理逻辑关系,也有其他形式逻辑关系,更有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逻辑关系。这些复杂的系统的关系,不能全部用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因此,本书也对经济变量的质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考察、分析和阐述。
作者简介
作者沈民鸣,男,汉族,1949年11月25日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计量学、投入产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主要论文和著作有《论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论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论马克思的两部类价值转形问题》《奢侈品生产的价值转形中的“两个等于”问题》《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基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论价值转形中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百年价值转形研究》《论最差土地的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问题》《马克思的例子:如何确定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数学分析》《价值转形》(三卷本)以及《二元价值转形》(三卷本)。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版说明
序言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商品的数学分析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四、雇佣劳动者的学习时间为连续变量条件下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的概率密度
五、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确定
六、复杂劳动与所谓“人力资本”
七、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八、劳动、劳动生产率、资源约束与价值
九、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节 交换过程的数学分析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的数学分析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纸币发行量与商品价格
四、货币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四节 劳动与劳动力关系的数学分析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和劳动的关系
三、劳动力与时间的关系
四、劳动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五、劳动与时间的关系
六、从时间、空间和生产关系方面看劳动、劳动力、劳动强度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数学分析
一、不变资本
二、可变资本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数学分析
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关系
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三、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的观点和其中的重大错误
四、对西尼耳“最后一小时”的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五、批判西尼耳“最后一小时”的观点的数例
第四节 工作日
一、工作日的界限
二、对剩余劳动的贪欲。日工和夜工。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数学分析
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数学分析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二、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三、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数例
四、剩余价值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五、剩余价值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数例
六、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七、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数例
八、剩余价值对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阶导数,剩余价值与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阶微分,剩余价值与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阶差分
九、剩余价值率对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阶导数,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阶微分,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阶差分
十、剩余价值率的一阶差分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数例
十一、剩余价值的一阶导数与剩余价值率的一阶导数的比较,或剩余价值的一阶差分与剩余价值率的一阶差分的比较
第二节 协作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三、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四、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五、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一、机器的发展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三、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四、工厂
五、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六、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七、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八、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九、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十、大工业和农业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的数学分析
一、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与工作日、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二、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三、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四、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五、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对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影响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的数学分析
一、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二、剩余价值率的派生公式
三、剩余价值率的派生公式不能准确反映剥削程度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与总过程
第六章工资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的数学分析
第二节 计时工资的数学分析
一、计时工资
二、剩余价值、计时工资与劳动时间的关系
三、对额外时间支付额外报酬的条件下的剩余价值、计时工资与劳动时间的关系的数例
第三节 计件工资的数学分析
一、计件工资
二、剩余价值与计件工资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与计件工资的关系的数例
四、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五、劳动生产率对计件工资的影响
六、计件工资的假象
第四节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章资本的积累过程的数学分析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的数学分析
一、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家消费掉自己的预付资本的生产周期
三、资本家消费掉自己的预付资本的生产周期的数例
四、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生活消费基金来自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五、工人的消费从属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为资本家的价值增殖服务
第二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数学分析
一、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三、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
四、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
五、所谓劳动基金
六、各种因素对资本积累量的共同影响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数学分析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五、工人通过罢工能够实现的工资提高的界限
第四节 所谓原始积累
一、原始积累的秘密
二、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三、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
四、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五、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六、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五节 现代殖民理论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资本生产过程的数学分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沈民鸣。
得书感谢您对《资本生产过程的数学分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