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礼的记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

加礼的记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深入探讨遗产保护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环境。

内容简介

《加礼的记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作者通过广泛参阅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关的报告、官方文件、民间档案以及扎实的田野工作,获取了详实的、多角度的资料,完整地呈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数十年来发展的社会背景,明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在成为民族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环境、遗产持有者等因素对于遗产认同表述的影响,为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保护增添了诸多的理论思考。书中提出的遗产保护应创造遗产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环境,对今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魏爱棠,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人类学博士。曾在国内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田野归去来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遗产运动中的政治与认同

一、遗产运动作为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表述

二、遗产运动作为东西方文化权力政治的表述

三、遗产政治中的认同因素

四、反思与讨论

第二节作为历史记忆的遗产认同: 一种历史人类学的视角

一、记忆与认同

二、记忆的再现与传承

三、记忆与社会文化变迁

四、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木偶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艺术”——木偶戏的传统研究策略

二、木偶戏研究中的人类学与遗产取向

三、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木偶戏遗产研究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本书架构

一、田野研究过程

二、本书的叙述框架

第二章泉州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

第一节泉州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

第二节泉州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第三章泉州木偶戏遗产主体的原生认同

第一节遗产命名背后的记忆与遗忘

一、多元的命名记忆

二、遗产命名过程的记忆与遗忘

三、重构的记忆与发明的传统

第二节遗产“记忆社区”的解体与重构

一、谁是“土班”?

二、被创造的“土班”记忆

三、“土班”“正班”的历史记忆诠释

第三节遗产政治过程中的结构与情感

一、剧团生活中的“旧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

二、剧团生活中的名家与模范

三、艺术创新中的模范象征

第四章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认同的重生与转换

第一节家园遗产的根基性纽带

一、多元版本的戏神相公爷神话

二、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公爷神话的“历史隐喻”

三、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公爷的仪式象征意义

四、相公爷记忆与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的地方认同

第二节民族国家情境中重生的木偶戏遗产

一、消隐的象征与涅槃的加礼

二、失落的“神圣”与遗产时空记忆的转换

三、从民间说唱表演到剧场动作艺术的记忆重构

四、“地方”的“全球化”与“全球的在地化”

第五章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认同的延续与保持

第一节记忆的传承与遗产认同的养成

一、传承制度的变迁记忆

二、传承记忆与代际认同

三、传承背景、记忆场所与传承危机

第二节记忆的权力与“原生态”遗产保护

一、遗产的“真实性”与遗产表述的“完整性”

二、遗产表述权力的争夺与沉默的声音

三、多种的“真实性”样态与遗产的“原生态”保护

结论

一、遗产政治与国家遗产的实践

二、遗产政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表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原生态”抑或原“生态”

四、记忆社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操作概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泉州部分世家传承的民间提线木偶剧团简介、谱系与剧目传承

附录二:泉州南安官桥提线木偶剧团2001—2010年演出记录统计

附录三:泉州晋江声艺提线木偶剧团2006—2012年演出记录统计

附录四:1952年《闽南戏曲调查资料》之《傀儡戏(线戏)》

附录五:泉州市人民文化馆编《泉州的木偶戏》(时间可能在1952—1953年间)

附录六:1956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资料室编《闽南傀儡戏介绍》

附录七:原晋江提线木偶剧团《相公簿》

附录八:部分泉州提线木偶戏图片

后记

加礼的记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魏爱棠。

得书感谢您对《加礼的记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在路上——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 电子书
20世纪80年代到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具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优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到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
掌中艺术家——德加笔下的印象派 电子书
埃德加·德加出生在法国巴黎,是印象派画家和雕塑家,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受到大师安格尔的影响。独树一帜的构图风格、准确的技法描绘和对人体动作的深入表达让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最有名的绘画题材是芭蕾舞演员,以及各种赛马场景。埃德加·德加被认为是印象派的画家,但他的有些作品也拥有古典、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特质。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埃德加·德加的生平与艺术创作经历,收录埃德
世界音乐与文化认同:民族音乐学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收录的文章选自《民族音乐学》(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官方期刊),全部围绕“音乐与认同”这一主题,对民族音乐学中与认同和身份有关的术语、路径、对象、理论工具箱、价值取向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全书共包括《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呼吁与回应》《斯拉夫民间音乐:演唱类型与自我身份认同》《古吉拉特邦的卡兰:种姓身份、音乐和文化变迁》《西赫托拉节日庆典上的身份认同和旋律运用》等14篇文章。
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 电子书
演艺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业的发展是由剧团来实现,演艺剧团的发展水平关系演艺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的繁荣。本书翔实地记录了泉州各演艺剧团创业的艰辛,也点评了剧团的独到之处,并前瞻各剧种的传承发展,既有对影响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共性分析,又有对各剧团不同发展模式的个案探讨。
20世纪70年代西藏的记忆 电子书
本书图片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拉萨八廓街和西藏各地拍摄的大量老照片中精选出来的。我们回忆历史是为了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真实的了解我们的文化,更好的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作者长期生活在西藏,因工作原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了大量西藏照片,这些照片从一个专业工作的角度记录了许多历史瞬间,定格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